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科技“绿”订单“绿”招牌鄄城绿色农业给力农民增收

菏泽日报 2011-06-04 10:52 大字

本报讯 (通讯员 孙明海 黄贤清 记者 焦同帅)近年来,鄄城县以高品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业为主攻点,确立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一项项“绿”科技,带动了品质升级;一个个“绿”订单,完成了农商对接;一块块“绿”招牌,抢占了市场高地。今年1-5月份,全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实现销售收入20.3亿元,实现农民种养类收入15.6亿元。绿色农业,长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

“绿”科技育出“动力”

今年是旧城镇西周楼村周登勤的丰收年,他用植物秸秆和饲草饲养了5棚肉鸡,用鸡粪养猪,猪粪还田,种植3亩大棚豆角,拉长了生态链条,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绿色”在种养过程中的含量。周登勤告诉记者:“一个循环下来节省饲料钱3万多元,节省肥料钱1000多元。产出的‘绿色猪\’、‘绿色鸡\’、‘绿色菜\’都贵出一大截,增收5万元没问题。”

“绿”科技的推广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依靠微生物技术,鄄城建立了什集有机韭菜基地、董口生态养殖基地、黄河西瓜基地。目前,每公斤有机韭菜卖到8元以上,每头“绿色猪”可净赚240元。该县以126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引进推广有机栽培、无土栽培、纯绿色大棚菜等13项先进技术,培植起10大品质农业生产基地。品质的升级带来了效益的增长,据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依靠“绿”科技,全县农民每年增收8亿多元。

“绿”订单订出“活力”

郑营乡靳庄村的20个高标准养鸡大棚刚一竣工,就接到了山东凤翔集团的成品鸡回收 “绿”订单。据该村村民殷双建介绍,靳庄村是凤翔集团的“养殖基地”,鸡苗、饲料、技术,全部由公司提供,村民只需按照技术要求饲养,成鸡出栏时,就可得到每公斤1元钱的提成。殷双建说:“一只成鸡5公斤左右,就能提5块钱,一棚鸡5000只,就可收入2万多元,20个大棚,一茬鸡养下来收入可达50万元,一个半月养一茬,一年至少可以养6茬,300万元就到手了。”

“绿”订单让农民和商户无距离对接,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单位效益。鄄城把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 “桥头堡”,126家农业合作社中,种植、养殖绿色产品的达72个,80%以上的合作社实现了订单操作。

“绿”招牌招出“潜力”

鄄城县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服务和管理,先后制订了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瓜等名优农产品地方技术标准。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病虫杂草无害化防治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按照绿色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检测,严格控制农产品源头和环节污染。县质监部门建立健全了蔬菜、畜牧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实施“产业品牌战略”,注册了“绿安牌”韭菜、“胡仙牌”桃子等产品商标,打响了“左营牛肉绿豆丸”、“什集烧羊肉”等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

绿色农产品在抢占市场高地的同时,催生了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绿色品牌。汇康公司新增国家级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省级速冻肉食品QS认证以及速冻面米食品QS认证,“齐鲁汇康”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著名品牌”。舜生堂中药饮片公司通过了GMP认证……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带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格局。

新闻推荐

鄄城保障性住房圆百姓安居梦

...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