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塘·那藕·那人

菏泽日报 2021-12-02 08:24 大字

丰收的莲藕堆成山

手持莲藕,再累也是幸福的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挖藕人辛苦劳作

水中托运鲜藕

岸边分拣

泥中采藕白纤纤

刚采挖上来的莲藕

称重装车

百亩藕田碧连天

锅中热汤藕,寒塘泥中求,初冬是挖藕的最佳时机,也是莲藕的热销季节,同时也是泥潭“淘金”挖藕人最忙的季节。

11月28日,记者实地探访黄河滩区一片荷塘,用镜头捕捉挖藕人辛勤劳作的瞬间,也与他们聊聊泥潭“淘金”的故事。

上午11时许,在东明县沙窝镇郭寨村黄河生态园连片的藕田里,50岁的莲藕种植户李中升和搭档们穿着防水服,将一根根胖乎乎的藕从淤泥里“淘”了出来。阳光下,9名职业挖藕人就像一个个灵动的音符,他们劳动的身影让乡村的深秋充满活力;又仿若一个个小小的墨点,被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这一幅深秋残荷图中。

初冬时节的藕田,温度有些低,李中升已经在水中呆了5个多小时。“刚下水时,有点凉,活动起来便不觉得冷了。”李中升告诉记者,已经挖了一上午藕了,现在要把藕收上岸。

李中升承包了170亩莲藕,年产藕70万斤以上。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都是挖藕的好时节。

“以前,挖藕纯靠人工,费时费力。”李中升说,由于藕身脆嫩,人工挖藕一直难以被取代。如今,用高压水枪插进塘泥里,通过多年经验冲刷莲藕,不一会儿,一根又长又白的藕就浮在了水面上。虽然有了简便的挖藕机辅助劳作,提高了效率,但采藕人还是挺辛苦挺累的。水没过了他们的腰部,膝盖以下都埋在了泥里,探着身子弯着腰,脸几乎贴到水面“匍匐”前行,残败的荷叶歪歪斜斜,身着厚重的皮衩举步维艰。

中午12时许,随着踩藕人不停地劳作,一根根藕接二连三地被挖出,漂浮在水面上。坑塘里,完整的一根莲藕有十多斤,即便是小个儿的也有三四斤重,把藕收上岸比较费力。将一块块塑料布两头扎起来做成“藕拖”,浮在水上好似一条条小船,挖好的莲藕一根根拣到“藕拖”上,踩着泥,蹚着水,拖拽上千斤的一“船”藕到田边,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

“每天一大早就下田,一直干到太阳快落山才收工,一天下来能挖1000斤左右,只有中午上岸、吃着早上带来的饭菜时才能稍作休息。”李中升一边在田边熟练地洗着藕,一边回答道。

莲藕不适合储存,需要“顶着鲜儿卖”,挖藕人争分夺秒地将藕分拣、装筐、转运、称重,再将藕装上车,拉往城区进行二次清洗、售卖。

下午5时许,把岸边的藕清理完后,李中升走到岸边洗了把手。长时间泡在水中挖藕,李中升的双手粗糙无比,指甲缝儿里还有一圈洗不掉的黑泥。看着这样的一双手,李中升却感到无比自豪。“先苦后甜嘛!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双手,是为幸福生活奋斗的见证,是我的勋章!”

辛苦的工作,换来较为可观的收入,挖藕人用他们的勤劳苦干换取着幸福的生活。

黄河生态园负责人李焕雷介绍说,园区通过充分利用黄河滩有利的水资源,发展莲藕种植基地近300亩,并与农户合作,由他们管理,收益按80%比例分红给农户。目前,园区聘用80多名滩区群众长期务工,多时有近300人就业。

近年来,东明县滩区、鄄城县滩区、曹县黄河古道、单县黄河湿地等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莲藕种植特色产业,并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藕农扶持,有效推进当地莲藕产业化经营,促进特色农业增产、增效,并吸引了更多挖藕人到“泥中淘金”。文/图 记者 王 浩 彭传军 李保珠

新闻推荐

北雁不再南飞 10万大雁黄河滩区“安家” 东明县越冬大雁数量连续9年超万只规模

如今,黄河滩区成为大雁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农村大众报东明讯(记者李伟通讯员刘翔云王恩标)“秋天到了,天气...

东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