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环画谱英雄赞歌 儿时受小人书触动,画家周松林用“架上连环画”展现革命史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学义
连环画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然而随着数字化多媒体等技术发展,“小人书”显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于是,“架上连环画”应运而生,并迅速登上艺术的殿堂。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周松林副教授,是目前国内“架上连环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所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英烈十四年》《我的爷爷和长征》《黄河在咆哮》等连环画作品多次斩获全国大奖。“我希望通过连环画来表现我们的历史和英雄,讲述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他说。
模拟画像,嫌犯全部落网
上世纪70年代末,菏泽东明县。一个小男孩上下打量着母亲画的牡丹,他很好奇那管毛笔如何勾勒点染出这般绚烂的花朵。淋漓的墨迹和浓郁的色彩让他深深着迷。
他就是周松林,生长于东明县城郊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企业会计,是从“描红时代”过来的人;母亲是一名做衣服的工人,对纹样、图案很感兴趣,也很喜欢画画,专画牡丹、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纸香墨飞中,艺术的种子悄然播入了周松林幼小的心田。
“我5岁上学,从小喜欢看连环画。学校门口有旧书摊,2分钱能看一下午。我也喜欢画画,当时有美术课,但系统学习美术是到高中。”周松林说,“高一,我父亲说,你那么喜欢画画,要不去找个人学学吧。”东明县当地没有美术班,而诸城的学校在美术培训方面很出名。恰巧邻居的孩子要去诸城一中学习,周松林就一起去了。
周松林兄妹五人,他年龄最小,哥哥姐姐也在读书,日子本就捉襟见肘。就当时的收入而言,画画用的纸张颜料无疑是昂贵的,但父母还是省出钱来支持他。他的天赋也开始显露出来,高二那年就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
大学是通识教育,特别是师范类专业,国画、油画、设计……只要与美术沾边的什么都学。与单纯学国画或油画相比,这样的好处是“营养”比较全面。到了大三,周松林才开始专门研习国画。1996年大学毕业后,周松林没有去当美术教师,而是成为了一名警察,主要负责宣传工作。
在今年的“章莹颖案”中,模拟画像作为一种刑侦手段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实,周松林做警察时,就曾画过模拟画像。“主要是在一些有目击者参与协助调查的案件中,通过画笔来描绘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肖像。”周松林说,“因为是突发事件,目击者对犯罪嫌疑人只有一刹那的印象。我一边画,目击者一边说:眉毛再浓一点,眼睛再大一点,双眼皮去掉一点,再加点胡子……这个过程非常繁琐。正常画像两个小时就非常细了,但模拟画像有时能画一天。当然,现在做模拟画像,数据库里有各种素材,相对容易一些。1996年那时候是完全凭口述来画。有的目击者说,嫌疑人‘眼露凶光\’,这个‘凶光\’怎么画?我觉得就像中国画里的‘意\’一样,是个很玄的东西。”事实上,周松林画过模拟画像的犯罪嫌疑人,最终全部被缉拿归案。
架上连环画,多次获大奖
周松林从小最喜欢一套名为《嘎达梅林》的连环画,作者正是他后来的导师、著名画家赵奇。
“绝大多数连环画都采用以线描或油画方式,而《嘎达梅林》无论从构图、情节还是人物刻画上,都形成了一种浮雕般的感觉,非常震撼。我小时候买的那一套,现在还珍藏着,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周松林说。
当了警察的周松林,还是想继续画画,于是他选择了考研。1998年,赵奇正好开始招研究生。周松林果断报名并考取了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成为赵奇的第一届研究生。
在中国画的人物画领域,赵奇是一位有突出成就的画家,1996年曾被评为中国文联美术界的“世纪之星”。“无论在做人还是做学问的态度方面,赵奇先生都给了我很多指引和帮助。”周松林说,赵奇曾说过一句话“我不在教室就在画室”,而他的教室和画室都在鲁迅美术学院内。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绘画和教学上,直到2014年才开始使用手机,因为即便没有手机,别人也能轻易找到他,他“不在教室就在画室”。
2001年,周松林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青岛大学执教,当时绘画系才刚开始组建。他内心笃定了一种想法,“我要把从赵奇先生那里学到的做人、做学问的东西,再传递给我的学生。”就这样,一教就是十六年,已逾不惑之年的他,如今也已桃李满天下。
从2014年底起,周松林开始正式创作连环画。“我从小就有连环画情结,导师赵奇先生又是画连环画出身的,但我此前没正式画过,那时我决心试一试。”于是,他开始潜心进行研究。他选择的是“架上连环画”,这已经脱离了“小人书”的概念,而是一种系列性的,一种情节性的,一种组合性的,多幅的创作。原先的连环画都有标准尺寸,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也都有限制,但“架上连环画”就没有那么多束缚,比较宽松,也更便于展示。周松林先后画了红军、东北抗联、八路军等多种题材,入选了最近几届连环画大展并获奖,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
真诚地对待绘画和生活
看过周松林连环画的人都能感觉到一种宁静的庄严和沧桑的质感。这不仅因为题材,还因为其中的人物如山石般坚硬,有着刀斫斧劈般的力道。对于这些作品,他投入了深沉的感情。
创作一个题材,周松林往往需要两年时间。前一年半进行实地探访,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详细而精确地考据,然后再花半年时间来画。比如,为了创作连环画《我的爷爷和长征》,他曾先后前往长征出发地、泸定桥等重要地点采风,去当地的展览馆中寻找文史资料,慢慢在心中形成一条大的脉络。一般一次连环画展览需要八到十张作品,而周松林却要正式构图三十余张,素材则数不胜数,最后再从中精炼十张左右。
如今是和平年代,为了寻找当年硝烟弥漫的感觉,周松林往往要在画画之前,看大量的影视剧。创作过程中,他也喜欢听《国际歌》《十送红军》等歌曲,为自己鼓鼓劲,也便于让自己全面沉浸其中。有一次,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你们见过谁听着《国际歌》画长征题材的?”一时间,引来点赞无数。
周松林的笔下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也是与鲁迅美术学院的传统一脉相承的。“鲁迅先生曾说,木刻是最有力的武器,我画革命题材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就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角度,来表现那一段历史。”周松林说,“作为一个公民,就要爱国、爱家、爱自己的事业,爱国不是整天喊口号,而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来表达。”
“真诚地对待孩子们,真诚地对待绘画,真诚地对待生活。”这是周松林多年来一直秉持的原则。他深深地懂得,唯有真诚地去倾听和感悟,才能切中时代的脉搏,才能一步步靠近艺术的彼岸。
新闻推荐
近日,东明县检察院未检科的检察官们利用周末联合团县委、黄河义工的志愿者们,在邀请沙窝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感受城市生活的活动中,为孩子们烹制了以“法治信仰、引领成长——拒绝校园暴力,快乐健康成...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