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新德:打鬼子“天不怕地不怕”

牡丹晚报 2015-07-21 20:38 大字

□牡丹晚报记者 仝志华 冯 锴

牡丹区大黄集镇安陵村在抗战时期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建立党支部,发展了171名党员。他们在这一地区的对敌斗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年91岁的杨新德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杨新德作战勇猛,身上留下多处伤疤,给人留下了“胆大”的印象。7月17日,牡丹晚报记者来到杨新德家里。讲起当年的故事,满脸沧桑的老人两眼放光,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伙子。

十几岁就敢直面日本鬼子

“日本鬼子确实残忍,可我就没怕过他们!”说起抗战经历,老人开门见山地说。

杨新德8岁的时候,在中共地下党员于子元的动员下,进入由地下党员开办的寇家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虽然当年抗战尚未全面爆发,但杨新德记得因为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学校老师也会暗中宣讲一些抗日救国的道理。这所学校后来发展为抗日小学,杨新德在这里共求学八年。

学校的经历为年幼的杨新德心里早早地播下了抗日的种子,而目睹日军暴行,让这粒种子迅速发芽。在鲁西南,安陵村是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抗战爆发后,这里经常遭到日军、汉奸部队的扫荡。杨新德15岁那年,安陵村遭受日军扫荡,他亲眼看到敌人在村里烧杀抢掠,马四妮、韩文简4名村民被残杀。

有一次,在学校的杨新德和同学被日军围住,杨新德被敌人从人群中揪出来,用枪指着他逼问村里有没有八路军以及枪支、粮食等物资。“我当时也没感觉害怕,就挺着胸告诉他们,我只是一名学生,啥事也不管……”杨新德说。

或许看到杨新德年龄不大,对他的“一问三不知”日军也没有办法,就放过了他。这是杨新德与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杨新德并没有懦弱,也给人留下了胆大的印象。

第一次战斗,子弹擦着脑门飞过

日军的惨无人道,让杨新德心中充满怒火,16岁从学校毕业后就参加了革命。

最初,杨新德参加村里的民兵组织,在安陵村一带向村民宣讲抗战的道理。“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惨无人道,杀我们同胞,奸淫我们的妇女,无恶不作……”杨新德依然记得当年宣讲的内容。正是看到杨新德表现积极,在他17岁那年经于子元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杨新德加入八路军,或许是他的积极早已名声在外,又是党员,参军后就成为了五分区20团的一个班长。

“我参加第一次战斗时,子弹就把我头皮擦破了。”杨新德指着脑门上的一块伤疤向记者介绍。1943年6月份,杨新德和百余名战友在连长马好学、副连长马学师的带领下到东明县大屯镇执行任务,在西宋庄休整时,遭遇了500多名日军和汉奸部队的包围。从上午10时开始,一场惨烈的战斗展开。敌人向村里展开疯狂地进攻,杨新德和战友们依托村里的房屋、围墙、巷子展开拼杀,双方在西宋庄展开拉锯战,甚至多次展开白刃战,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主力部队赶来支援,敌人仓皇逃窜。

这次战斗是杨新德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在一次冲锋中,敌人的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过,他头上顿时血流如注,但是简单包扎后继续与敌人拼杀。“子弹再往里一点,我就报销了……”老人打趣地说。而记者询问老人当时受伤后是否害怕时,老人淡淡地说:“怕啥,有啥好怕的……”

危急时刻托起敌人枪口,虎口被打裂

杨新德左手虎口伤口依然可见,对于这次受伤,老人有些懊恼:“被人打黑枪了!”

这次受伤具体是哪一年,杨新德已无法记清。当时,他外出执行侦查任务回部队驻地途中,走到一块玉米地地头时,从路旁忽然冲出一名日伪军拿枪对着他。杨新德最初没敢动,但心里已开始盘算脱身之计。杨新德当时正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手麻利,据他说两人多高的墙他“噌”地一下就能翻过去。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当日伪军慢慢逼近的时候,杨新德展开了行动。

“我一个箭步冲上去,左手一把抓住了他的枪口往上托……”杨新德边说边比划着当时的动作。就在他将枪口举过头顶之际,那名日伪军扣动了扳机,杨新德的左手虎口因此被打裂。顾不得疼痛,杨新德一脚将日伪军踹倒,随后跑进玉米地脱身。

杨新德的“胆大”又救了他一命,否则一旦被俘,将会凶多吉少。

胆大心宽,不计较功名

“老人心很宽,从来不计较啥。”陪同记者采访的安陵村村民王高山这样评价老人。

杨新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战斗无数,多次负伤,小腿还曾被子弹打穿,后被评为三等伤残军人。王高山向记者介绍,像杨新德这样的“老革命”,档案上参加革命时间越长,享受的待遇越高,而他参加革命的经历应该从抗战时期算起,但解放后统计时将他参加革命的时间写成了1946年,老人也没找相关部门更改过,直到后来知情人了解情况后,才帮他改了过来。后来,民政部门的人了解老人的伤残情况后,表示可以将老人伤残情况评定为更高等级,以享受更高待遇,但老人拒绝了,对这些待遇老人好像从来不在乎。

杨新德也获得多枚功勋章,对于这些荣誉的象征,老人也没有特意保存。记者提出想要看看老人的功勋章,老人说这么多年来被家里小孩子拿出来玩,都找不到了。“都是过去的事了,咱又不指望这活……”老人淡淡地说。

功勋章虽已找不到,但老人身上为革命留下的一块块伤疤不正是他最闪耀的勋章吗? 

新闻推荐

开学在即,仍有35封大学通知书“迷路”

本报讯 (记者 赵德高)本报8月22日刊登了 《菏泽市第二批“迷路”大学同字数公布》的报道,牡丹晚报记者昨日从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获悉,第二“批迷”路48封大学通...

东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