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村都有致富路 ——东明县陆圈镇“一村一品”推动农村发展见闻

菏泽日报 2015-06-16 09:38 大字

6月的田间,飘荡着丰收的味道。6月9日,东明县陆圈镇马军营村,今年5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保祥顶着炎炎烈日,看着大棚里一棵棵挂满了成熟果实的蔬菜,喜上心头。

马军营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小时候上学,每当我需要交学费了,父亲就把地里的菜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学费就有着落了。”李保祥告诉记者。

1985年,马军营村有了第一批搞大棚蔬菜种植的村民。那年,当了五年兵的李保祥面临着退伍。退伍之后做什么?其实,李保祥在心里早就有了打算。“我当时就一心想着回家搞大棚蔬菜种植。”李保祥说。

回到家,李保祥把准备搞大棚蔬菜种植的想法告诉家人,得到的答复几乎都是不支持。

虽没得到家人的支持,但李保祥还是和同村的两个人合伙搭起了三个大棚。那年,三人合资1000元种黄瓜。等到黄瓜成熟了,三人换来了3000元的销售收入。

看到李保祥搞大棚蔬菜种植挣了钱,马军营村的村民也纷纷跟着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搞大棚蔬菜种植,2011年,马军营村成立了卫吉蔬菜专业合作社,已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保祥出任合作社理事长。目前,马军营村已经形成无公害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610亩,产值3000余万元。“不光马军营村的农民因蔬菜致了富,我们还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发展起了大棚蔬菜生产。”李保祥说。

就在李保祥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之时,在不远处,东索旗营村村民穆管军,抱着“不是村干部,也得带老百姓致富”的信念,正考虑着如何才能使村民在地里挖出更多的“金子”。

一百多年前,东索旗营村就开始种地瓜,生产粉条。村民们把自己种的地瓜加工成粉面,然后再生产纯手工粉条,一来二去,东索旗营村成为了附近有名的“粉条村”。

虽说村民们靠种地瓜、生产粉条,挣了钱、发了家,但是,由于是散户经营,所以,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抱团经营,2011年,东索旗营村成立了知农永利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穆管军出任理事长。

“村民种地瓜,主要是为了生产粉条。我们生产的粉条基本上是十块钱一斤,这要比市面上的普通粉条贵上一倍,但是,依然是供不应求。”穆管军告诉记者。

既然市场供不应求,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扩大生产了,但是,扩大粉条生产规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穆管军说,限制扩大粉条生产的最主要瓶颈还是在温度上。原来,粉条的脱水晾晒工作,一般都要在零下几度的气温下才能实施,所以,低温便成为粉条生产的一个必需条件。由于解决不了温度问题,东索旗营村的村民只好仅在冬天才进行粉条生产。

“现在,我们村的村民靠生产粉条,一家能挣四万块钱左右。因为地瓜种上后,基本不需要人去打理,而粉条加工又是在冬天最冷的两个月进行,所以,这四万块钱基本上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挣的。”穆管军说。

一家农户两个月就能挣4万元,那要是一年下来呢?穆管军越算越觉得扩大粉条生产势在必行。

在与社员们商量了之后,合作社于2014年投建了一个冷库。“下一步,我们就可以常年在冷库里生产粉条了。我相信,东索旗营村村民的好日子也快来了。”穆管军笑称。

据介绍,除了马军营村和东索旗营村,陆圈镇通过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还逐步形成了以王官屯为代表的优质杂果种植基地、以黄路口为代表的木材加工业、以李楼为代表的养殖业等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记者   胡德光 

新闻推荐

京东集团与东明乐成深化合作

...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