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投入大 形式新 机制活 项目多东明文化大餐呈现营养多元化

菏泽日报 2011-11-14 10:44 大字

本报讯 (通讯员 王恩标 杨高耸记者 臧宾)中国西瓜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法之乡,四张国字号名片使东明文化进一步升华;庄子文化、黄河文化、传统文化、群众文化,各项文化建设齐头并进,惠及民生。

东明县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挖掘保护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全县文化大餐呈现出营养多元化的局面。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每天清晨,东明县各个公园、健身广场都聚集很多唱歌、跳舞、戏曲表演的人。近年来,东明县强化文化队伍建设,带动文化事业发展,培养组建演出团队100余个,发展农村业余表演队216个,参与人员5600余人。

“发展文化不仅是事业,是产业,更是民生。”县委书记万存周说。根据不同的时令,县里举行大型群众文化艺术调演、消夏文艺周、戏剧演出周等广场文艺演出,加上花样繁多的专题晚会、歌手比赛、秧歌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的各种文艺活动达到200多场次,“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成为该县文化活动的鲜明特点。

整合文化资源,组织文化下乡,使“健康文化”深入寻常百姓家。成立诗词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协会等社团10多个,全县17人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通过培训文艺骨干、辅导业余文艺团队、扶持文化专业户,大力实施“种文化”工程,把广大群众从文化活动的观众变成既“演戏”又“看戏”的主角。“种文化”不仅净化了社会风气,还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品位,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润滑剂”作用。

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东明县将文物普查作为保护文物安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完成了全县917个自然村的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0处。2005年以来,东明县先后排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800多条。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谜语、手工技艺、民间戏曲等15大类,经过挑选,将影响力较大的项目进行整理并逐级申报。

目前,全县有庄子传说、佛汉拳、大平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小曲子、蓝印花布、羊抵头鼓舞、大平调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黄巢传说、丧事礼俗、小曲子、东明香肚、撅老四、纸扎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另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这些非物资文化遗产,都无形中将东明文化推向了全国。

地方文化渐成产业

全县14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建设,均超过500平米的标准,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站长及文化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为每个文化站配置电脑、投影仪、音响、图书、办公桌椅等设施。建设文化基层服务站点300多个,农村文化大院200余家,10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120余家。

据县文化局局长孔素梅介绍,随着南华庄子观的开门迎客,玉皇新村的配套完善,南华公园的如期竣工,东明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又添新丁。兴建万福公园、庄子书画院、老年大学、健身长廊、庄子广场、漆园广场、农村健身点等文化娱乐场所100多处。特别是集创作、交流研讨、书画培训为一体的听雪堂的开张;东明县黄河森林公园一、二期工程的顺利建成;庄周诗书画院竣工,都体现了东明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力度和决心。

同时,投资一亿多元在菜园集乡打造庄子观、庄周文化广场;在陆圈镇建设的漆园广场,挖掘开发普水桥;在东明黄河公路大桥东水面建设 “庄周钓鱼台”,以及围绕庄子文化、黄河文化开发的庄子故里游;黄河铁路、公路二桥游等,把全县所有文化景点连为一体,大大提升了东明文化旅游的综合影响力。

新闻推荐

东明更新100部出租车

...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