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明:土地整理,旱年护农显神威

菏泽日报 2011-02-13 10:57 大字

2011年的2月,鲁西南平原遭遇着数百年罕见的旱灾。旱魔所至,麦苗枯黄,沟渠干涸,大街小巷尘土飞扬。龟裂的大地,如同一张张张开的大口,在向上天祈求雨水的降临。

据了解,整个东明县123万亩小麦全部受旱。从1月8日起,田野里陆续多起来浇地的农人,特别是在实施了土地整理的东明集镇、小井乡项目区和马头、大屯、刘楼镇项目区,渠灌、井灌并行,电机、柴油机相间,田间地头四处可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浇后的麦田一派生机盎然。大屯镇党委书记曹传杰说:“在大旱之年,显现如此神效的利器就是土地整理。全镇近4万亩耕地通过项目实施受益。”

涉及东明县东明集镇、小井乡、马头镇、大屯镇、刘楼镇的四个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就在马路边上,这里大部分都是基本农田,是远近闻名的粮食生产基地。进入项目区后,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沃土,田间矗立着一座座黄色的泵房,墙上“土地整理,利国利民”几个朱红的大字在阳光下十分耀眼。这里沟渠纵横,树木成行,桥涵闸遍布。泵房里传来轰隆隆的抽水作业声,几个农民在忙碌着。三项目项目区总面积12万亩,总投资超过2亿元,占东明县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修筑农田水利工程大小沟渠535公里,铺设输水管道237公里,新建生产道路、田间道路397多公里,并在不同的位置打下了400多口水井。

由于久旱无雨,流经项目区的许多小河流已经完全干涸,河床上裸露着黄土和枯草。东明集镇袁长营村一位在田间忙碌的农民说:“我们这个村民小组有地420亩,都可以浇上水。今年大旱,已经三个月没有下雨了。好在我们这里实施了土地整理,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水利设施,还打了深井,所以受到的影响要小一点。要是没有搞土地整理,我们就惨了。”

在大屯镇,记者见到农民用柴油机把水从深井中抽上来,然后通过田间修筑的渠道,引入田里。位于东明集镇的大乔庄村,在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在河上修建了一处拦蓄闸,使20多年不见水的二干渠重新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些地段仍有不少积水,村民们通过抽河水灌溉农田,一小时可浇地6亩。该村农民说,6天就能普浇一遍水。

项目区今年在抵御旱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受到了群众的赞赏,周边邻近村的村民纷纷投来羡慕的眼神。“真没有想到土地整理在旱年能发挥出这么大的成效,这个工程让我们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里致富,在旱年也能保证丰收,感谢政府,感谢国土部门。以后再实施这样的工程,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一位村民这样说。

东明县国土局党组成员巩文明告诉记者,先进的喷灌技术也已列入项目区规划。该项技术系在田间铺设每隔30厘米一个滴水孔的PVC软管,软管的一头连接蓄水池的输水管道,一头连接田地的农作物,从滴水孔滴出的水,直接滴到作物的根部,这项技术比原来的喷灌更加节约用水。据介绍,运用滴灌技术,每天仅浇水1小时,就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通过土地整理,农田已经具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条件,在大旱之年仍能顺利进行春季生产,保证了粮食安全。看到投资上亿的项目,发挥着神效,并成为抵御旱魔的利器,记者倍感欣慰。相信在这场百年不遇的旱灾面前,喝足了水的春苗在土地整理的庇护下,一定能茁壮成长。记者 孙克勤

新闻推荐

东明千万元重金奖经济发展功臣

...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