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黄店油酥壮馍
刚出锅的油酥壮馍(资料片)
在定陶区的黄店镇,有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吃——油酥壮馍。在如今的鲁西南一带非常有名气,曾多次被评为菏泽市十大名吃之一,中央电视台二套美食节目也曾播出过黄店壮馍的制作,是大家公认的传统美食,每天都有众多的美食爱好者慕名前来品尝。
黄店壮馍,是一种带馅的油煎食品,它的形状似一张大圆饼,细看其色泽金黄、外焦里嫩、油而不腻、香酥可口,被当地人称为干粮中的“巨无霸”,烤制食品中的“大将军”。其直径约50厘米左右,厚度5-7厘米不等,每个壮馍重5—10斤。它的外层是选用优质小麦面粉,其馅主要有猪肉大葱、纯鲜牛肉、驴肉、羊肉、鸡蛋、韭菜、粉皮等,经擀面杖擀制成饼状,置于平底锅浅油中加热煎制,制作过程中不时转动肉饼,反转煎烤。刚出锅时壮馍油煎声哧哧作响,色泽金黄,撒上一层芝麻,淋上小磨香油,用切刀十字切成长扇形状,盛于盘中,香味扑鼻,令人馋涎欲滴。其“味”之香、其“劲”之足,非亲口品尝,难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香在口中,美在心里。
黄店镇的油酥壮馍,可以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据传与古代军队行军打仗有关。军队后勤供给是个大问题,久而久之就有一种快速制作食品——油炸大肉饼,以方便士兵携带,并且这种食品营养丰富,储含热量高,是干粮中的巨无霸,极大程度解决了军队的后勤补给。后来随着历史的变革,壮馍也不断地被发展传承,这种行军特供食品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家住黄东村现年65岁的王西刚,其曾祖父王道历于清朝末年,在黄店集市开了家餐馆,当时主要经营香油坊、牛肉油酥壮馍、单饼、羊肉汤和丸子,生意十分红火。后来,其祖父王同业将生意继承。不久,日本大举进攻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餐馆设施全被日寇砸毁,王同业因受惊吓精神失常,再加上王西刚的父亲英年早逝,王家壮馍自此停业失传。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王西刚决心发掘和继承祖传名吃,他找到年逾8旬的近门老人指教,又几经刻苦钻研、反复试验和创新,连续3年让利销售,终于将传统的大料配方与现代各种调料融为一体,由单一的牛肉馅又开发出了猪肉、驴肉、鸡肉、羊肉、鸡蛋海米等10余种馅料。采用质量上好的精粉面,经过糊化油温加热反复翻调等现代技术(达到有股麦芽糖的味道),改传统的食用油与芝麻油相结合,先是用文火在油锅内炸10多分钟,再于浅油内烙上几分钟即可。深黄透亮的油酥壮馍,吃起来给人一种酥脆松软、香甜可口的感觉,久久余香不去,百吃不腻,形成独特的风味。因每个壮馍重达几公斤,就算是食量再大的壮汉,吹胡子瞪眼也是吃不完。都是一块块地切着卖,每次未等出锅,食客们便排起了长队。也正如一食客所说:“一个壮馍三斤肉,又有多种馅料可以选择,外皮金黄酥脆,只咬一口都掉渣,再来上一大口那真是味道美极了!”
几十年来,油酥壮馍作为当地名吃和走亲串友的礼品,不但在方圆百余里备受顾客青睐,而且近些年还远销到北京、济南、西安、温州、湖南等外地省市。有次,南京一李姓客商来菏泽看牡丹,专程到黄店买回8个鸡蛋驴肉油酥壮馍。还有,台湾一程姓台胞回家乡山东定陶探亲时,专门花200元钱,从黄店镇王西刚的壮馍店购买10个(约20余公斤)油酥壮馍,当做礼品馈赠亲友。
随着王西刚第二代一箱多味式小包装油酥壮馍的问世,现黄店镇已有10余家餐馆也干起了油酥壮馍生意,每店日平均要做40至60公斤的油酥壮馍,才能满足顾客需求。王义尚
新闻推荐
增长文化知识,了解当地蔬菜种植历史 “第二课堂”开进蔬菜博物馆
农村大众报菏泽讯(通讯员皇甫燕飞)“同学们都知道,定陶是我国农耕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有谁知道定陶为什么被称为‘天下...
定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陶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