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哥、季嫂,谢谢您” 一对农村夫妇36载的拥军故事
张宪香为官兵缝补衣服
季世柱帮中队战士维修门把手
“训练的时候注意安全,衣服破了给嫂子说,咱帮你补上。”这一句简单而淳朴的叮嘱,张宪香说了36年,也做了36年。而对于武警定陶区中队的官兵来说,从那时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亲人“季嫂”。
今年58岁的张宪香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为啥能成为官兵们口中亲切的“季嫂”呢?这还要从她1984年嫁到武警定陶区中队驻地前关路村说起。张宪香的丈夫名叫季世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快的小两口靠着男耕女织,日子虽不富裕却也过得有滋有味。婚后不久,张宪香更是为家里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幸福不言而喻。
1985年夏天,张宪香带着刚满8个月大的孩子,在军营附近玩耍,看到一些战士们正在笨手笨脚地拆洗被褥,又联想到他们训练场上的飒爽英姿,既感到好笑,又有些心酸。于是张宪香在征得时任连队指导员杜万强的同意后,进入了营区帮战士们拆洗起来。
张宪香回忆:“得知我来拆洗被褥,年轻的战士们都高兴极了,主动帮我照看起孩子,还纷纷问杜指导员该怎么称呼我?杜万强想了想说‘季嫂’。”
这个当年22岁,在人看来比中队官兵大不了几岁的年轻妈妈,从此成了他们亲切的“季嫂”。打那以后,张宪香主动无偿承包起了中队官兵棉被衣物的缝补,她每周六下午都会带着针线到中队来“转一转”,忙不过来就带回家,等孩子睡了,连夜拆洗第二天送回中队。至今,已前后为中队缝补衣物近千件……
一路走来,张宪香对战士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这期间,有战士得了胃病,疼得连饭也吃不下,季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买来30多付中药,每天在家熬好后,用暖水瓶给他送到兵营,看着他一口一口喝完;有战士在训练中不慎摔伤,她得知后,专门为他熬制了带脆骨的骨头汤,送到床前;有南方的战士不适应北方寒冷的冬天,手生了冻疮,她看到甚是心疼,决定给全中队每个战士,都织一副军绿色的毛线手套。
36年,13140个日夜,张宪香的心里始终都装着驻地武警官兵。新兵来了,她去接,老兵走了,她去送,36年来,她让每个战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季嫂的丈夫季世柱是拥军的忠实“粉丝”,也是战士们亲切的季哥。季世柱的父亲是一名老八路,自1983年定陶区武警中队成立以来,老人经常会受邀到中队讲革命故事,季世柱自然而然继承了父亲的爱军拥军精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中队“视察”一下,看到哪里破了、什么东西坏了,都会将它恢复如初。
多年前的一天,季世柱发现战士去执勤的路上坑坑洼洼,等走到哨位的时候,作战靴上已经粘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土。季世柱当即放下手里的东西,转道走进定陶区武警中队,找到时任中队长的王昌,提出了想要帮助中队修路的想法。
“当时我作为中队长,听到季哥这个想法,有点尴尬,毕竟中队经费紧张,无法支付相应费用。谁知道,季哥直接说,让我们不用管了,说自己家里房子改建,还剩了几百块砖。”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昌眼睛微微泛红。
烈日下,季世柱骑着三轮车一车一车地把砖运过来,亲自量尺寸、拉线卡槽,和中队官兵一块一块地铺砖,一米一米地推进。看着修好的青砖小路,季世柱的心里比战士们还高兴。中队也曾提出给予季世柱报酬,但是都被他拒绝了。
“战士们把我们两口子当哥哥嫂子,我们打心里高兴。”平时不善言辞的季世柱谈起中队官兵,激动地说:“我们也快60岁了,等我们老了走不动的时候,让儿子、孙子继续拥军,这一家人的关系要一直亲下去!”
一针一线中,连接的是军民鱼水的一家亲。一砖一瓦下,契合的是不图回报的关怀情。现任定陶区武警中队政治指导员刘毓东表示:“季哥季嫂的举动,感动着中队一代代官兵的心,打心里感谢季哥季嫂,是我中队全体官兵对这对普通农村夫妻的一致心声。”
文/图 记者 孙 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郜玉华王和平季明钊)3月26日,牡丹区王浩屯镇举行革命烈士杨履谦故居纪念馆揭牌仪式。纪念馆内,一件件实物、一...
定陶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定陶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