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风暴”新时尚 单县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新路径取得新成效

菏泽日报 2019-09-03 11:01 大字

垃圾分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去年以来,垃圾分类如一场绿色“风暴”,席卷单县,由“赶鸭子上架”的新时尚成为了村民们的新习惯。对于这场绿色“风暴”,单县高老家乡张武楼行政村的村民们深有体会。

如今,走进张武楼行政村,道路两侧难见生活垃圾,整个村子干净、整洁。村民李庆海说,之前,如何处理生活垃圾还是村干部的一项大难题。

李庆海告诉记者,之前村里的生活垃圾还是统一倾倒在门口的垃圾桶内,由于存放了很多剩饭、菜叶等可沤垃圾,容易滋生蚊蝇,尤其到了夏天,村民们都很少外出乘凉。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可是,垃圾分类如何实际操作,又该如何让每一位村民都遵守这项规则呢?

“分类方法得让农民容易接受才行。”张武楼行政村会计郑和强说。

农村垃圾基本分为可沤垃圾和不可沤垃圾。于是,村里为每户村民统一采购了5元钱的小塑料桶,用来盛放剩饭、菜叶、瓜皮等可沤垃圾,由保洁员上门收拾,集中运到村头肥料池发酵。不可沤的垃圾则放到大街上的绿色大垃圾桶里,统一运送到垃圾厂进行处理。这样,家家户户就从源头上实现可沤垃圾和不可沤垃圾的有效分类。

郑和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可沤垃圾生成有机肥料后,村民们可以免费使用,每收集一吨可沤垃圾就可以减少每吨68元左右的垃圾处理费用,而可沤垃圾经过沤制可以变成有机肥料,减少每亩50元左右的肥料钱,这让许多村民都感到了实惠。

除此之外,村子里的“生态钞票”更是激发了村民们做好垃圾分类的热情。

“生态钞票”是张武楼行政村印制的一种生态虚拟货币。

“根据安排,张武楼村承担了全县农村垃圾分类首个试点村的任务。推行这项工作时,县财政虽说出资配备了保洁员和垃圾桶,但是,让村民们改变习惯去主动实施垃圾分类却很难。”郑和强告诉记者。

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为此,村里研究成立了“生态银行”,根据村民垃圾分类质量和数量发放“生态钞票”,凭“生态钞票”可从“生态银行”中兑换生活用品。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群众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

“村民们在生活中越来越注重垃圾分类,毕竟,做得好的可以领到‘生态钞票’。到时候,去‘生态银行’换取洗衣粉、洗洁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实在得很。”村民张翠英告诉记者。

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在实行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街长制”,由群众选出一批老党员、责任心强的村民作为“街长”,负责管理和监督街道卫生和沿街住户的垃圾分类,街道环境治理步入常态化、标准化、制度化。由此推而广之,实现了“五清理一规范”,即清庭院、清厅堂、清卧室、清厨房、清厕所和规范穿戴及生活方式,形成了居家清洁的良好生活习惯。

村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子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实践证明,垃圾分类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也降低了垃圾运输、处理成本,还改变了村民生活习惯,村民自我保洁意识普遍增强,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这一做法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为城乡环卫一体化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单县县委书记穆杰说。

记者胡德光王富刚

新闻推荐

抗战军民鱼水情 后人感恩传薪火 鄄城县旧城镇南葛楼村许氏“报本墙”背后的故事

8月17日上午,在鄄城县旧城镇南葛楼村许学刚的家中,一阵鞭炮的爆破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继而又传出了欢快的锣鼓声。此刻,许学...

单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