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挣得多,才甘愿住在鸭棚门口的板房!” ——单县杨楼镇苏门楼村采访见闻

菏泽日报 2013-05-26 10:16 大字

这一茬4个大棚的鸭子两天前刚出栏卖完,单县杨楼镇苏门楼村27岁的杨海龙穿着胶鞋,踩着没过脚面的鸭粪收拾着鸭棚(右图)。

“今年行情不好,一只才挣一块多钱,都是禽流感给闹的,去年一只能挣两块。”5月22日上午12时许,杨海龙脱下胶鞋,用水管冲了冲脚,指指300米外的新村,“可算能回家睡大床了,今天收拾完,天热这几个月就不养鸭子了。”

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二层小楼矗立路旁,座座新楼错落有致,道路宽敞、绿树成荫……

和杨海龙家一样的鸭棚这儿有近20个,都是在旧村址复垦出的土地上搭建的。

一个大棚养鸭近4000只,4个棚,一只挣1元钱。掰掰手指头算算,即使行情不好,一茬挣得也不少。

如今养鸭已经改变养殖方式,由地养向网架养转变,肉鸭生活在松软的网架上,减少发病率,节省用药开支,提高了养殖效益。一整年下来,一个大棚能养5茬鸭子,外地企业收购的车子开到村口,销售更不是问题。

“别光看俺挣钱,也看看俺受的啥罪。”换上拖鞋,杨海龙打开鸭棚对面的一个小板房,不到10平方米的地方,摆上张床和小桌子,就没什么空间了。

刚刚建好的新村、新房杨海龙不去住,晚上就挤在这个小地方。

杨海龙说:“养鸭得像养小孩儿一样细心,白天、晚上都得有人照看着,该喂料喂料,该加水加水,冬天烧炉子加热,夏天想办法降温。每天早5点起,半夜睡下还得提防着鸭棚,一会儿都离不开人。”

苏门楼村坐落在黄河故道穿过的杨楼镇北端,如今已是“全省生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这个村庄2009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全部房屋“自拆、统规、自建”,三期工程相继竣工,短短几年时间,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瓦白墙的民居,别墅式的聚居点,已经有1000多户村民入住。整洁干净的水泥路,修建一新的民居庭院,彰显着新农村建设给黄河故道注入的生机和活力。

“俺这儿也曾是个交通闭塞、公共服务设施空白的小村庄。”村治保主任徐军介绍说,直到1998年定砀路修到村前,交通逐渐便利。

建设新村节约复垦的586亩土地全部流转:引进新品种果树苗,建设苹果生态园;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建设肉鸭标准化养殖基地,许多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杨海龙就是这些工人中的一个。2011年,新村建成,杨海龙看别人在养殖基地内包下大棚养鸭,企业主动上门收购。他也动了心。

当然,那个时候他也不知道养鸭的效益这么高!“挣得多,才甘愿住在鸭棚门口的板房!”徐军的话让大家都笑了。

文/图 记者 张 啸

新闻推荐

两清两减两治两创单县“四个两”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亮点

...

单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