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父亲的档案

菏泽日报 2021-10-19 09:16 大字

□李春海

今年父亲节前夕,我们举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将存放了三年的父亲的骨灰入土安葬,让老人得以地下安息。

家父姓李讳世魁,生于1938年3月,2018年农历五月初十因肺癌病逝,享年八十岁。1960年中师毕业执起教鞭,1964年开始担任小学校长,1972年入党,1998年退休,从教38年,在党50年,将人生最宝贵的岁月奉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父亲少年刻苦发奋,历经磨难艰辛。在贵人的帮助下,我才得以打开父亲的档案,缅怀先人的生平事迹。

父亲的生命之花饱受凄风苦雨,在苦难中挣扎绽放。他六七岁的时候,我的祖父想从日寇遗留下来的炮弹上取铜补锅,被炸伤无医身亡。祖母三十几岁守寡,含辛茹苦拉扯姑母、父亲和两个叔父。四间土房,十四亩薄地,半头牛还不会耕田。尽管吃不饱,穿不暖,祖母仍然咬紧牙关,供父亲读书。祖母生前曾告诉我:父亲刚入学不久,有一次放学回来,躲在一旁抹眼泪。祖母问他,他怯生生地说:“我没领到新书,老师说我没交钱,我明明是交了啊!”祖母性急,怀疑把钱弄丢了,动手打了父亲,大声斥责说:“那书钱一个是为娘半年的血汗钱,一个是你姥爷卖地的钱,那可是咱家的命根子啊!你可是为娘的一线希望啊!”孤儿寡母号啕大哭。哭归哭,祖母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不诚实,领着父亲去找校长理论。主持公道的校长经过调查核实,确认父亲交了钱,最终领到了新书。母子俩抱头痛哭。为了不让父亲饿肚子听课头晕,祖母自己吃糠咽菜,节省口粮给父亲充饥。

1958年,父亲成武一中毕业后,在高级农业社担任会计,第二年考入成武第二师范。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谁也没有想到只有父亲一人考中,他的努力刻苦可想而知。档案记载,十几门功课全是五分。师范毕业,风华正茂的父亲春风得意走上工作岗位。当时国家急需人才,组织上分配留在城里工作,他却选择了回乡。

翻阅父亲的档案,就能窥见其对党和组织始终袒露着一颗真心和红心。从儿童团,到共青团,到党员;从高级社会计,到文化教员,到中小学校长;从城市到最艰苦的地方;父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处处留痕,每到一处都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多次被表彰为模范和先进分子。

讲真话,讲党性,对党忠诚是父亲一贯的作风。这不仅体现在多年的工作中,阅读父亲的档案,更是心迹可鉴。他始终对党和组织敞开心扉,毫不隐瞒思想和家庭的瑕疵。甚至连岳母和爱人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母亲思想落后,把土改分到的财产偷偷退还给人家,这样的家丑都如实向组织汇报。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任劳任怨。父亲先后在菏泽、定陶、成武十五六处中小学任教,多是偏僻的乡村。1978年工资调整,领导明确分给他一个指标,他却主动让给了别人。先后两次让贤,三次让晋级,多次让荣誉。

勤俭节约,廉洁奉公,不亢不卑。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一个普通党员的本色。父亲的节俭是出了名的。无论公私,从来不舍得多花一分冤枉钱。

工作重负,家庭拖累,父亲的一生确确实实活成了两个字“苦”和“累”。母亲生育了我们兄妹六个,常年有病,不能劳动。父亲一心顾学校,还要一心顾家。年少印象中,父亲都是半夜来家,天不明就走人了。有时是淋着雨,光着脚从学校走回家。生产队种地瓜,都是夜里挑灯削地瓜干,父亲等学生下了晚自习,赶十几里的夜路来家削地瓜,天明返校。

本来就少言寡语的父亲,脸上很少看到笑容,他在竭尽全力支撑着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新闻推荐

武都区文旅融合“搅”活乡村游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杨通讯员田倩清晨,走在武都区裕河镇的小道上,清风徐徐,优美宁静的山野风光犹如一幅泼墨酣畅的山...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