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间绝活”扮靓牡丹节——菏泽市第七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侧记

牡丹晚报 2016-04-20 11:13 大字

□牡丹晚报记者 赵亚雯

锣鼓阵阵、乐曲声声,秧歌扭得美、手绢耍得欢。4月18日上午,菏泽市第七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在市图书馆广场举行,由全市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的22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其中包括大秧歌、杂技、武术等,还有最

古老的商羊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羊舞”最受关注

展演中,来自鄄城的节目《商羊舞》格外引人注目。该节目既没有音乐,也没有优美的舞姿,只有一些表演者拿着类似木棒的东西在舞台上跳。而这些表演者也没有化妆,唯有憨厚的笑容。“商羊舞是模仿 ‘商羊鸟\’的一种古老舞蹈,主要在祈雨时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自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的73岁高龄的陈凤娥老人告诉牡丹晚报记者,“现在已经买不到商羊舞的专用服装了,而且也没有人知道这种服装是什么样式、什么材质。不仅服装无踪可循,这种舞蹈也面临消失。”

据介绍,商羊舞源于原始社会,是古代舞蹈的活化石,起源于鄄城县境内北部地区,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一带,以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最为著名。商羊舞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凤娥就是商羊舞的第二代传承人,她从小练习商羊舞,10岁参加省里举办的比赛就荣获第一名。

陈凤娥老人说,为了不让“商羊舞”失传,她在本村找了一些热爱跳舞的村民,把舞蹈传授给她们。由于“商羊舞”面临失传,很多舞蹈中所需要的道具都不齐全,舞蹈中用到的“响板”是村民们自己动手做出来的。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响板”是由两个木板做成的,一面画着龙,另一面画着凤,跳舞时会跟随节奏拍打两块木板。

老师喊哑嗓子,带出聋哑儿童杂技团

来自巨野县麒麟镇阳光特殊杂技学校的十个聋哑孩子,在舞台上为观众们表演了非常精彩的杂技节目。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花式骑单车、独轮车表演、草帽舞和嘴顶皮球等节目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虽然在节目中有小小的失误,但并不影响节目的总体效果。

“这些孩子已经练习五年杂技了,他们平均年龄都在13岁左右。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有些很简单的表演,他们就要付出比平常人多几倍的努力。”聋哑孩子的杂技老师孔凡芹告诉牡丹晚报记者,孩子们大多是听力有问题,由于担心在练习时助听器会摔坏,所以不能佩戴。老师每次给他们纠正错误的时候,都要用比平常大很多分贝的声音,一些教杂技的老师嗓子都已经喊哑了。

今年60岁的孔凡芹老师也是练习杂技出身,从1969年至今已经47年了。上课时,虽然孔凡芹对孩子非常严厉,但在课下经常找孩子们聊天、谈心。由于学校是寄宿制的,孔凡芹就像慈父一样关心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自发组织,老年舞者带伤上阵

这次展演,有很多表演团队都是市民自发组织的,大部分是退休职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

“我们这个队里只有一个队员年龄是45岁,其余的都在50岁以上。有很多是下岗职工,还有几位马上就要退休了。由于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我们一般只在晚上或周末才有时间排练。”牡丹区黄巢社区舞蹈队的成员张女士说。

张女士介绍,牡丹区黄巢社区舞蹈队已经成立三年多了,参加了很多广场舞大赛,比赛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比赛过程,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还可以学习别的舞蹈队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

“舞蹈队不仅强身健体,也让我们的心态更好了,亲戚朋友们都说我年轻了好几岁。”张女士乐呵呵地说。

在这次展演中,还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刘杰是成武县老年大学舞蹈队的成员,前一天,有位成员由于严重发烧请了病假,之前排练好的队形就要重新调整。4月18日上午,在其他县区表演节目的时候,他们抓紧时间重新编排了一下队形,但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刘杰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胳膊、肩膀处、手掌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摔伤,演出服上都渗出了血迹。

刘杰为了不耽误整个队伍的演出,坚持上台,绷着一口气跳完了整支舞蹈后,才一瘸一拐地走到了休息处。

据了解,菏泽市第七届农村文化艺术节由市文化广电文化出版局主办,作为第25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地方重要文化惠民活动,对于助力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一受法院委托我公司定于年时在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

一、受法院委托,我公司定于2016年6月2日10时在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拍卖大厅公开拍卖:1、成武县大田集镇谢楼段路南房产一处(房权证:成武字田集—697号)房屋规划用途:商业。房屋建成年份为2003年...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