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礼赞平民英雄 爱国教育力作

大众日报 2015-09-18 13:42 大字

◆《根据地》的导演陈真在首映式上的导演阐述中坦陈,选择口述历史作为主要纪录手段是因为创作团队决定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做这部纪录片:“我们宁愿故事不那么精彩,不那么血腥,不那么冲突强烈,但是我们保证,我们记录的声音、画面,里面出现的人物、地点,都是真实的。”片子在考据的真实性上下工夫来还原那段厚重的历史,而不刻意追求戏剧性的冲突和精彩,片中出现的少数几个场景再现镜头也是简洁和写意的,没有去着力渲染战争本身的残酷和血腥,这在浮躁而喧嚣的媒体圈实属难能可贵。

□牛光夏

虽然伟人的横空出世会带来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但历史从来都是由广大人民书写的。大型纪录电影《根据地》制作精良,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炫目的视听特技,没有抗日名将和杀敌勇士,而是以大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真真切切的个体记忆来重构抗日战争时期救亡图存的集体记忆,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农民成为纪录片的主角,他们的故事带给观众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与感叹。影片对平民英雄的礼赞,对根据地精神的颂扬,激发起每一位国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之不仅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点影片,也不啻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力作。而当下弘扬根据地精神的现实指向和现世价值还在于它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根据地是共产党人的执政之基,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据地。

影片开篇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摩肩接踵,一张张热切而兴奋的脸,采访中有凌晨两点半起床赶来观看升旗仪式的,有坐了一夜火车专程来观看的。接着是国旗班旗手的风采,升旗时庄严肃穆的氛围,一张张激动而虔诚的脸……天安门广场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而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不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中华民族自立自主自强的象征,当国旗伴随庄严的国歌冉冉升起时,每一个去观看的人都会有心潮激荡的体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一纪实段落以强烈的现场感切入了影片,也为后面主体部分的展开奠定了基调。

这部纪录影片主要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根据地人民所经历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见微知著的个体视角的口述与理性客观的画外解说相结合,没有大量使用解说词来阐释立场和观点,也没有大量使用最近这些年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流行的真实再现,只是在一些必要的段落中少量而谨慎地使用了再现手法,从而在影像表达上既脱离了过去主旋律纪录片“形象化的政论”的窠臼,也更加真实可信。据导演陈真介绍,这部时长为90分钟的影片采访了80多位当地普通群众,其中大部分被采访者是鲁西和鲁西南的农民。片中一位位耄耋老人用朴实而真诚的话语,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他们亲历的残酷而悲壮的历史,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再现了冀鲁豫根据地军民一个个英勇抗争和戮力奋战的感人故事,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中冀鲁豫根据地党和党领导下的军队与根据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口述历史是纪录片创作的一种方法手段,也是一种呈现风格。成立口述历史博物馆并制作《电影传奇》《我的抗战》等纪录片的崔永元力倡口述历史,他认为:“口述历史最大的价值和特点就是真实,之所以做口述历史,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以后还能和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在纪录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时,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当时没有留下足够的影像,通过寻找当时的见证者、亲历者并对他们进行采访来对当时的历史进行更为立体的还原。口述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以及他们讲述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共同营造了一种历史的氛围,带领观众进入历史的情境之中,众多的口述者也让观众可以多向度、多方位地去接触历史,让历史变得更为鲜活可触。在《根据地》这部纪录影片中,饱经沧桑的老者以浓厚的方音土语讲述他们眼里的抗日战争,有每顿饭喝开水、吃窝窝头而被称为“窝窝队”的鲁西抗日自卫队的故事,有成武县刘菜园村刘金端一家在抗击侵略者“扫荡”中用磨扇砸瘫日军坦克的故事,有巨野县柳林镇五大村联合抗日、村民们用土枪土炮、长矛大刀和棍子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的故事等。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在那个特殊时期成了真正的战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是战争的幸存者和亲历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所经历的苦难让今天的观者唏嘘感叹。

影像史学认为普通百姓不仅是历史构成的要素本身,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影像的书写者和创作者。这种口述历史的方法较之最近这些年历史题材纪录片当中曾流行使用的真实再现或三维动画再现手法,更加突显最具纪录片特性的真实的力量,也更具史学和文献价值。而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能为历史提供鲜活的影像注脚,使今天的纪录成为留给后人的历史文献和档案,纪录片的英文表达documentary中词根document即为文献、档案之意。法国籍犹太人导演克劳德·朗兹曼的纪录片《浩劫》就是一部著名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它的问世被誉为“世界纪录片史上的最重大事件”。这部长达九个半小时的片子通过采访数百位幸存者、集中营士兵、党卫军、集中营附近的居民、为走进毒气室前的犹太人理发的理发师等相关人士,来反映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悲惨历史。这些人的口述提供的诸多细节使过去那段惨痛的历史在今天得以复活,也是对纳粹当年惨无人道灭绝性大屠杀的证词。《浩劫》上映后获得多项国际纪录片大奖,据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前曾观摩本片不下十遍。

《根据地》的导演陈真在首映式上的导演阐述中坦陈,选择口述历史作为主要纪录手段是因为创作团队决定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做这部纪录片:“我们宁愿故事不那么精彩,不那么血腥,不那么冲突强烈,但是我们保证,我们记录的声音、画面,里面出现的人物、地点,都是真实的。”片子在考据的真实性上下工夫来还原那段厚重的历史,而不刻意追求戏剧性的冲突和精彩,片中出现的少数几个场景再现镜头也是简洁和写意的,没有去着力渲染战争本身的残酷和血腥,这在浮躁而喧嚣的媒体圈实属难能可贵。但基于口述内容本身的丰富和感人,加之一些静美大气、彰显艺术品位的延时摄影空镜头穿插其中,片子仍能够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吸引和打动观众。

在求真的基础上,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于以情动人,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这部片子融汇了现代人观看升旗仪式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抗战时期百姓的保家爱国情、军民鱼水情和守墓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在真挚的感情倾泻中拉近了观者心灵与历史的距离。

当片中那些普通的老人面对镜头打开尘封的记忆,观众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民族、对国家、对家乡、对八路军和共产党的深沉的爱,对日本侵略者刻骨的仇恨,看到了党和军队与根据地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看到了根据地军民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精神丰碑。他们的述说让观众对那段艰难岁月有了更为生动、具象的了解和认识,也彰显了片子的主题即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军民的团结同心,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鲁西和鲁西南平原虽然没有高山大川与密林的天然屏障,但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就是抗敌的最大屏障。

这样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纪录片让我们在生动形象的影像中铭记历史,而铭记历史是因为历史可以烛照未来,让我们愈加热爱祖国,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更加努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

新闻推荐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气候适宜正是施工的黄金季节国网成武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气候适宜,正是施工的黄金季节。国网成武县供电公司抢抓当前施工黄金期,以技艺精湛的人员为改造主力,对农村配电台区进行改造。他们计划用一周的时间为该村新架0.5千...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