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9年,160余项荣誉,137人受上级表彰 “成武雕像”是怎样塑成的

山东商报 2014-08-01 17:16 大字

武警成武中队官兵正在进行训练通讯员潘明摄点击查看原图1995年,时任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的喻林祥将军由河南进入武警成武县中队进行突击检查,驻足营区,喻林祥将军赞叹该中队是“没有红军历史的红军连队”。时间推移到2013年7月,在一次上级组织的队列会操时,炙热的水泥地面上,唯有成武中队官兵自始至终纹丝不动,为此该中队获称“成武雕像”。作为一支荣誉之师,160余项荣誉也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集体,何以在19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如一?近日,记者走进了这支英雄的中队。记者李林超

“打酱油”新兵获“AB套餐计划”

说起大学生士兵于金铭的入伍经历,那才叫阴差阳错。武装部征兵负责人到学校征兵,在问到谁愿意当兵时,正在睡觉的于金铭,被同桌举起了右手,他醒了之后懵懵懂懂地登记上了自己的名字,当他获得体检通知时,才知道自己的玩笑已经成真。

于金铭的时任中队指导员范承刚介绍,当时于金铭在体检时也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他认为自己有轻度近视,不会顺利通过体检,不过他不知道,在大学生中征兵,只要不是深度近视,都可以当兵。”体检顺利通过后,2011年12月,于金铭穿上了军装来到了武警成武中队,“到了中队后,他每天都掐着指头算,哪天能脱掉这身军装。五公里越野训练时,他跑了一半就跑不动,而且每次都有理由。”范承刚介绍,时间长了,战士们都称于金铭是“打酱油的”,而他不仅不恼,还很乐于接受这个绰号。

对此,范承刚和时任中队长孔海峰专门制定了针对于金铭的“AB套餐计划”,“根据他在大学时的电脑专长,我让他负责中队的局域网维护和管理,同时安排他主办我们的队报《冲锋号》,而孔队长则每天带着他练体能。”在这种一文一武的训练下,曾经的“打酱油”新兵连续两月被评为“红星先进个人”,并在2013年底,手捧两枚优秀士兵奖章光荣退伍。

荣誉面前,给人性化让路

战士宋嘉在中队执勤,突然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得知他的爷爷在晒粮时,不慎从房顶掉下身亡,他的奶奶因为悲伤过度住院,老人情况十分危急,嘴里还不停念叨宋嘉的名字。当时中队正在迎接军事比武,宋嘉身为队列班成员,忍痛将事情瞒了下来。不过从宋嘉的细微变化中,范承刚还是察觉到了异样,“经过询问,我们才得知真相,最终经过商议,我们向支队打报告给他请了假,让他回家。”在家中呆了两天,宋嘉在确认他奶奶转危为安后,便赶回了中队,归队后,他训练更刻苦,最终在支队军事比武中获得第一名。

自2003年开始,武警成武中队开始实行自助餐,每次开饭时,时任领导中队陈队长和蒋指导员都拿着餐盘,带头打饭。然而没过多久,陈队长发现,因为有的战士比较喜欢某一种菜,打的比较多,出现浪费,而排在后边的战士,则根本打不上什么菜。经过商议,中队长和指导员决定最后一个打饭。这样一来,排在前面的战士便都不好意思再像从前那样,转而按量所需打饭。

90秒里见官兵真功夫

作为担负菏泽市成武县看守所外围武警警戒任务的钢铁卫士,中队官兵时刻保持“亮剑”状态。

2009年6月16日凌晨3时40分,成武县城关镇农民张某因为吸毒过量导致精神异常,手持砍刀见人就砍,接到县公安局的通报后,时任中队长王金光带领四名战士赶往了现场。王金光赶到时,张某已经砍伤过路群众3人,又闯入附近的文亭湖宾馆,威胁服务员交出钱款,并扬言不给钱就杀人。就在张某挥刀砍向服务员的瞬间,王金光的一声“住手”,将张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见状,王金光便冲向张某抢夺他手中的砍刀。面对张某挥舞的砍刀,王金光一个闪身躲过,飞起一脚将砍刀踢飞,这时四名战士一拥而上,将张某牢牢的摁在地上,整个擒凶过程仅持续了90秒。

160余项荣誉在官兵手中接力

记者在中队荣誉室里看到,里面陈列着60多面锦旗,40多本荣誉证书,在代代官兵的接力下,目前,中队总共获得了160余项荣誉。中队坚持荣誉属于全体官兵,“荣誉编号进队史、光荣榜上贴彩照、锦旗牌匾留签名”这三招已经成了中队里延续19年的传统,被官兵称为“三件法宝”。

中队现任指导员张志南介绍,自1995年中队被树立为标兵中队开始,就为每名官兵编一个荣誉编号,连同官兵的个人情况制成卡片张贴在荣誉室里的“留下美好回忆”专版。战士年底被评为优秀士兵和立功受奖都会照彩照贴进光荣榜,参加上级比武比赛等赢得的锦旗和牌匾,都会让参赛官兵在锦旗或牌匾背面签名留念。

据了解,近年来,中队官兵先后有6人荣立二等功,41人荣立三等功,137人受到上级表彰。

本报评论

英雄之路从不平凡

武警山东省总队成武县中队所获殊荣甚多,其自1995年以来连续15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先后获得各级表彰的荣誉多达160余个。

于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光荣的群体。

于是,我们想知道,他们做了什么能赢得这一切?

我们的记者带着问号,赶赴成武,实地感受英雄气场。采访归来,记者给我带回了一本书《武警成武县中队故事集》。粗翻这本书,你会失望,里面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改变发生在细读之后,你会发现每一个故事,都很鲜活,它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这里面的观念碰撞,警营之外的我们也会时常遇到;而如何处理这些事,体现出的正是这支队伍不平凡的治队理念。

我觉得,有必要把“一张特殊的收据”这个故事推荐给大家。它所传递的信息,足以诠释了他们何以成功的秘诀。这则故事,讲的也是“小事”:2010年,中队长的爱人带着几个同事到中队参观。在中队菜地,客人夸奖菜种得好,中队长一高兴就让人摘了些黄瓜西红柿给他们尝鲜。故事至此,太稀松平常,你会觉得这算个事吗?答案是,算事,而且是大事。

中队长令人摘黄瓜西红柿的一幕,刚好被一班长高金阁看到,他觉得这属于违规。于是,他就在一次会议上,公开批评中队长,“中队长用中队的蔬菜招待自己的客人,往小里说,是不尊重战士的劳动成果;往大里说,那就是侵占官兵利益。”司务长也随后“开炮”:“这件事王队长做得不对,你今天开了这个口子,明天其他人也会随便到菜地摘瓜果蔬菜。”“炮轰”的结果是,这名中队长当场道歉,估算了客人吃的黄瓜西红柿价钱后,自掏腰包。司务长则当场为他开具了收据。

这就是“一张特殊的收据”的故事,这只是这本书里诸多故事里的一篇。有哪几个单位,公私之分能细化到这种似乎没人情味的程度。按通常的理解,中队长的客人不也是中队的客人嘛?但在武警成武县中队,区分就是如此细致,公就是公,私就是私。

这种批评,实名实姓,不藏着掖着,当面锣对面鼓,上级做得不对就是不对。再看眼下一些地方进行的民主生活会,事前搞排练,那些所谓的批评,还是“领导最大的缺点,就是太不注意身体”的翻版。原则面前,没有小事,这也正是成武中队令人肃然起敬之处;也正如此,他们才能从平凡之路上走出了不平凡的辉煌。

敢批评、真监督,这种气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看到不对的事,不管他是官是兵,都敢当面批评;被人批评做错了事,不管他是官是兵,认错都毫不含糊。这就是讲正气。带兵人讲正气,才敢于接纳尖锐的批评,当兵的才敢批评。

一支讲正气的队伍,又何以不成功?本报评论员朱启禧

新闻推荐

菏泽市部分市直部门(单位)正职职位差额提名预备人选公告

...

成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