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书写“乡土菏泽”是我的使命

牡丹晚报 2014-07-19 21:47 大字

本报记者 姜培军

陈宜新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鲁西南颇具地域特色的一角。他的作品多数采用菏泽本土题材,写的是本地的土与水、人与事,散发着浓郁的乡土色彩,他善于在富有乡土色彩的叙事中,一点一滴地发掘着菏泽乡情民风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定格在内心深处的眼神

多年过去,陈宜新仍然清晰地记得那只山羊分别时的眼神。童年时代,他家里曾喂养过一只山羊,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去割草喂羊。陈宜新总是将割来的鲜草先让这只羊吃,吃剩的才扔到羊圈里让其它羊吃。日复一日,这只山羊慢慢成了陈宜新童年时代感情非常深厚的朋友。听到他的脚步声,这只山羊就会“咩咩”地叫,陈宜新走到羊圈门口去看它,它便会兴奋地抬起那双温顺的眼睛与他对望。在当时的农村,羊养大了就要卖掉换钱,这是铁律,陈宜新养的这只山羊也摆脱不了这种命运。卖羊的那一天,他早早地将山羊喂饱,希望能卖给一家准备饲养的农户。可是,最后这只羊被一个屠宰户买走。在和陈宜新分别时,它不停地“咩咩”叫着。“和它对视的瞬间,我看到它的眼神里充满了期盼、哀求、恐惧,这眼神像一道闪电,一下刺入了我的身心。”陈宜新回忆说,自己多年来一直不能忘记这个被定格在内心深处的眼神。

从事文学创作后,陈宜新努力将自己的作品写得深入人心。就像那只山羊的眼神一样,能够触动自己,打动读者。“然而,我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写了这么多年,所写文章林林总总,却没有一篇小说能像这只羊眼睛似的能触及我和读者的心灵。”陈宜新谦虚地说。为了能够把小说写下去,写出触及心灵的作品,打动人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他便努力沿着文学创作这条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父亲是“大爷”的原型

采访陈宜新不能不谈中篇小说《给大爷出殡》,正是这篇作品获得了第三届泰山文艺奖。采访中,陈宜新说,小说中“大爷”的原型便是他的父亲。他回忆说,父亲很疼爱他,从他出生到18岁,每年生日父亲都会为他拍摄一张照片。2007年父亲去世,陈宜新痛苦了很多天。老父亲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不渝,为人正直、有担当,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父亲作为一名离休干部,去世时工资已经非常高,但从不乱花钱。”陈宜新回忆,父亲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他平时有报销医药费的待遇,但决不允许子女及其他亲属“顺路”报销。“他说这种待遇是国家给我的,不是给你们的,决不允许去谋私。”陈宜新回忆说。作为一名老革命,父亲不少战友、朋友后来都成了手握重权的高官。为了坚守自己一贯的为人处世风格,父亲毅然决然掐断了与所有战友的联系,以防止自己的后代托关系、跑路子。“正是父亲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深处。”陈宜新说,事实上,这种“坚守”不仅触动了他,而且触动了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艺创作奖)的评委。

获悉《给大爷出殡》入围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艺创作奖)的消息后,陈宜新曾经给多名评委通过电话,询问这篇作品是不是存在什么“水分”。评委们纷纷对《给大爷出殡》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篇作品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获奖当之无愧。

作品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

中篇小说《乡村游戏》是支撑陈宜新乡村纪事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是作者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据陈宜新回忆,这篇作品创作于1997年,有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基础。那一年,他到成武县某乡镇作包村帮扶干部,农村村干部选举的乱象触动了他。他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乡村游戏》,在发表时也曾经遭遇“瓶颈”,至2003年才在《山东文学》发表。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时间好评如潮。后来,获得菏泽市2007年首届“牡丹文学奖”一等奖,陈宜新本人也被菏泽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一次。

《乡村游戏》是一篇写乡村选举的小说。故事围绕着矬子万民竞选村长这个很一般的农村生活,叙述了万家村的腐败、肮脏的生存状态以及一些生活其中的小人物的命运。矬子万民想掀下现任村长万有福而自己当村长,原因是他看不惯万有福的所作所为——“吹牛一套套,走路像山跳,贪污伸手要”,目的是让万家村“要有企业,要有人才,要求发展,要为村里人造福”。为此,他四处游说,为自己拉选票。并且四处搜集万有福在任时的种种劣迹、罪状,在选举前贴大字报,企图一举打败竞选对手。但事与愿违,在竞选的最后一天晚上,那些被矬子万民已经游说过的乡邻纷纷地“反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正是这个小说留给我们的思考。

陈宜新类似这部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品还有很多,像小说《一匹雪白的马》、《凤梅》等。

纪念“抗战”的“命题”之作

发表于2005年第8期《当代小说》上的《一枝花》,曾获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举办的“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征文奖。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37年冬天,地点是菏泽。小说人物二梆子是孤儿,唢呐王把二梆子收入名下,教他学唢呐,燕儿很喜欢听二梆子吹唢呐,每次都听得入迷。后来,二梆子失踪了,再次返回家乡时已经成为冀鲁豫第十一军的交通员。后来,二梆子身份暴露被捕,在伪村长智阗旻纳燕儿为妾那天行刑。行刑那天,被割去舌头的二梆子 “眼睛里闪耀着犀利的目光,嘴角上挂着蔑视的笑”。燕儿告诉智阗旻说自己要亲自行刑,点二梆子这个“共匪”的天灯。最终,燕儿举着火把纵身跳进油缸,死死抱住油缸中的二梆子,同二梆子一块赴难。1949年后,政府把二梆子和燕儿无法分开的尸骨迁入成武县文亭山烈士陵园。二梆子的师傅唢呐王和他的徒子徒孙在他们的墓旁吹奏起民间曲调《小桃红》,后来形成了鲁西南唢呐名曲《一枝花》。

这是一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命题”之作,但因为极富有历史感的故事背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便具有了一种大历史的沧桑和悲壮。另外,小说的语言因加入了一些本地词语,而极具趣味,如“呱嗒板子”、“响器”、“肋巴骨”等。

以上作品只是陈宜新近年来创作的一部分,但却让我们看到了鲁西南颇具特色的一个侧面。陈宜新的作品多数采用菏泽本土题材,写的是本地的土与水、人与事,散发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尽管他笔下的乡土已经不是事实上的乡土。他善于在富有乡土色彩的叙事中,一点一滴地发掘乡情民风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我既是乡土生活的亲历者,又是乡土生活的感悟者,还是乡土变迁的见证者。菏泽乡土文学,我不写谁写?”陈宜新说。 

新闻推荐

四岁男童贪玩走失巡警帮忙安全送回

本报讯 (通讯员 刘 维)8月13日晚,成武县公安局开发区派出所民警在辖区巡逻时成功救助一名走失儿童,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晚8时许,该所民警在富达公路巡逻时,发现一...

成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