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场主”是怎样诞生的

菏泽日报 2013-12-05 10:06 大字

记者李雪晴通讯员王立新

市委派驻成武县汶上集镇“第一书记”工作组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济模式、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工作切入点,积极参与、指导、推动了两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立,开启了成武土地集约化经营的“破冰之举”。请看———

近些日子,成武县“常青农场”的农场主傅长清看着农场850多亩青翠碧绿的优质小麦麦苗和大蒜苗,憧憬着来年的丰收,从内心里感激市委派驻成武县汶上集镇 “第一书记”工作组。老傅说:“没有‘第一书记\’,就没有俺的‘常青农场\’。”

新理念指明新路径

今年5月,市委派驻成武县汶上集镇 “第一书记”工作组进驻所包村后,在开展一系列扶贫帮困活动的同时,开始为村里探索一条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通过深入调研,工作组发现,同周边的村庄相比,傅潭村 “人少地多”——全村996人,耕地面积2600多亩,人均2亩6分多。如果再刨除全村外出经商的、打工的,村里常驻的人口才400人左右;如果再算上上学的孩子,真正从事土地耕种的连200人都不到。村民傅长领告诉记者:以他家为例,全家7口人,18亩地,母亲在附近厂子里打工,弟弟、弟媳长期在外经商,而他和妻子又忙于经营村卫生室,再加上两个上学的孩子,这样家里的土地就无人打理。全村类似他家情况的不在少数,像郭德坤家,像傅家元家,都是家里人多数长期在外,家里承包的土地就草草地转包他人。

“每亩才四五百块钱,太少了。”傅长领说,“但没办法,有点钱转包出去总比荒了强。”

经过多次调研考察,工作组最后确定帮助村里走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成立家庭农场这条路子。这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的路子,既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吻合,又带有“破冰”意义。

新型农场横空出世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工作组分析了所驻五个村的基本情况,确定将村级班子较强、主导产业明显、有种田能人的傅潭、蔡庄两个村先行试点、探索经验,带动面上的工作开展。通过多方面宣传,进一步引导群众外出务工,减少对土地的依赖,靠发展二三产业发家致富;同时积极引导种田能手租赁土地、争做职业农民,向规模经营要效益,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工作组因村制宜,首先在村级班子较强的蔡庄村成立了土地经营合作社,由村委会负责人牵头经营;在有种田能人的傅潭村建立了家庭农场,由其家庭成员经营。

在工作组积极运作下,傅潭村的成武县“常青家庭农场”,于7月25日完成工商登记注册,成为该县第一个家庭农场。位于蔡庄村的成武县福东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8月12日完成登记注册。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十年磨剑,让资本产权规范进退“舞步翩跹” —— 菏泽市兴菏国有产权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

成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