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捧出真心为百姓——曹县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牡丹晚报 2016-11-01 00:00 大字

牡丹晚报记者 韩 波

“啥叫共产党员?啥叫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我眼中,‘第一书记\’张殿起就是我们党员的标杆。”曹县仵楼镇袁窑村党支部书记王付军说,“去年他刚到村里的时候,老百姓都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半夜里不睡觉还在树林子里溜达,两年过去了,村里大变样,现在来看,像张殿起书记这样‘脑子有问题\’的人只有越来越多,我们党的根基才能越来越牢固。”去年以来,省派曹县“第一书记”们扑下身子,扛起担子,捧出一颗真心为老百姓,为村民谋出路,办实事,党性光辉闪烁在基层一线。

退林还田,荒芜杨树林变成“聚宝盆”

曹县仵楼镇袁窑村有500多户村民,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在外地打工,3200亩土地,其中2800亩地种植了杨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为了省事省力,地里栽上了杨树,一家栽了家家栽,就成了现在这样子。”袁窑村党支部书记王付军对记者说。山东警察学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张殿起看到满地都是树林子犯了愁,深更半夜睡不着觉,就打电话给支书王付军到树林子里转悠,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村里发展思路。一个礼拜以后,做出了“退荒林还良田”的决定。

张殿起跟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说服工作,一个月的时间,就处理掉近2000亩杨树林。杨树林处理掉,张殿起跟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拔草拓荒,当年就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种了1000多亩红薯,秋天红薯大丰收,村里又建起了粉条加工厂,这几件事情一干成,老百姓思想转过弯了,党支部在村里的威信大大提高了。

采访当日,正赶上村里农民分红,大伙个个喜笑颜开。今年81岁的李增岩老两口分到了一万一千多元钱。他对记者说,这么大年纪了,又赶上好时候了,还是党的政策好。

“仵楼镇袁窑村是属于班子健全、无致富愿望的一类村,在工作中,我们以解放思想为主抓手,引导思路、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动作用,让老百姓想致富,能致富。”省派曹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宁继红对记者说,“这与我们最开始确定的 ‘党建统领、推动产业,产业发展、助推党建,实现党建、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也是一致的。”

因人定策,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在“第一书记”党支部会议上,支部书记宁继红专门就***邀请县直相关部门做过政策解读,大家对“精准”有了新的认识。

孙老家镇李集村是当地有名的朝天椒种植区,朝天椒的种植销售也成为村里的 “支柱产业”。鲁信集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张涛就把村中的种植优势同***结合起来,让两户致富带头人同村里的5户贫困户组成合作社,并前期投资20万元帮助5户贫困户进行基础建设,今年合作社共种植了250亩朝天椒,每斤朝天椒的收购价格超过1元钱。今年60岁的张培洪就是这个合作社中的一员,他家中就两口人,妻子因病不能干活,今年仅朝天椒的收入将近4万元,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是不是真扶贫,是不是扶真贫,就得看看你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省交运集团派驻青堌集镇班庄村 “第一书记”李秋明对记者说。针对村里20多户贫困户,李秋明跟支部研究后,决定把30万扶贫资金借给他们,每家每户能能得到1万多元钱的发展资金,利用这部分钱参与到村中原有的产业项目——木耳种植中。这样,村里原有60个木耳大棚,一下子增加到102个,每个大棚的净利润35000元,同时为周边两万多人提供就业岗位,贫困户实现了“真脱贫”。

修路打井,助推百姓物质精神双丰收

修路是老百姓最期盼的一件事情,这也是“第一书记”到村以后的一个“硬要求”。去年,修路指标下达以后,省派挂职县委副书记宁继红主动把困难解决在前面,确保项目实施,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各乡镇施工进度参差不齐的情况,她就进村暗访,实地督导,到年底,道路修好了,群众对“第一书记”们刮目相看。同时,曹县还争取到“千亿斤粮食工程计划”资金7500万元,解决了5.13万名群众田间打井、架桥、修路等长期积累的困难,成为曹县老百姓最大的受益项目。

鲁信集团派驻孙老家镇林后村“第一书记”王庆民对记者说,村里争取到这个工程项目资金以后,农村道路和灌溉实现了全覆盖,增收增效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实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