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的名字将刻上“博爱纪念碑”小建运的父亲:“器官捐献了,孩子还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牡丹晚报 2015-02-10 21:05 大字

小建运生前照片(受访者提供)

□牡丹晚报记者 陈 力

尽管在数日之前,31岁的李志其和家人已经在心里接受小建运将永远离开他们,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悲痛仍然充溢着这个家庭。

2月9日下午,李志其告诉牡丹晚报记者,完成器官捐献的小建运的遗体被暂时安放在曹县殡仪馆。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孩子的遗体还需要经交警部门勘验,然后才能办身后事。

“器官捐献了,孩子还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李志其哽咽着说。

现在,最让李志其放心不下的是他的母亲。老人患有冠心病以及严重的风湿病,已经18天卧床不起,一天一顿饭也难以下咽。李志其知道,失去孙子的痛苦比身体上的病痛更让老人难以承受。

只希望孩子不白来一趟这个世界

“没了生的希望,我只是想不能让儿子白来这个世界一次,一定要留下些什么,好有个念想,让他以另一种方式将生命延续下来。”李志其对牡丹晚报记者说。

他们曾经是幸福美满的一家:7岁的儿子健康活泼,4岁的女儿乖巧伶俐,夫妻两人在村里的木雕厂打工,每月总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虽然医院多次下了病危通知,但刚开始我们还抱着一线希望继续抢救,但坚持了十多天,情况越来越差,医生也说已经无力回天了,让我们准备后事。”李志其说。医生向他们解释了脑死亡的含义:病人无自主呼吸,一切反射消失,脑电波静止,只能凭借药物作用维持着微弱的心跳。孩子的爷爷提出捐献孩子的器官救更多人的想法时,李志其和妻子起初也很纠结,后来想到这样可以使孩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就含泪作出了决定。

2月7日下午,小建运接受了器官捐献手术,走完了短短七年的人生路程。当天,三位受助者得到了小建运对这个世界最后的馈赠。

小建运的名字将刻上“博爱纪念碑”

“他们的行为,将让更多的人关注器官捐献。”一位参与小建运器官捐献事宜的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用“伟大的父母”来形容李志其夫妇。

器官移植是脏器功能衰竭终末期尤其是尿毒症、肝硬化患者常规性的有效治疗手段。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其中只有约1万人能做上手术。一方面是器官资源的严重短缺,一方面是器官捐献的发展滞后,而原因主要是传统观念的影响。

2月9日,市红十字会一位负责人接受牡丹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小建运和他的父母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小建运的名字将铭刻在纪念碑上。市红十字会在菏泽万寿陵公墓设立了“博爱纪念廊”,这是菏泽市首座纪念和缅怀遗体器官捐赠者的平台。“博爱纪念廊”长30余米,由40块大理石组成,大理石上刻着捐赠者的信息。2010年以来,纪念碑已刻上11人的名字,年龄最小的谷思媛还不足一岁。

■记者手记

不幸的家庭,伟大的力量

捐献器官是大爱之举,可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少之又少,成千上万的患者因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源而去世。小建运家人的选择让人感佩,他们遭遇了家庭的不幸,却传递着伟大的爱的力量。任何溢美之词在他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祈愿小建运在天堂安息,祈愿这份爱的力量在生命间无限传递!

■相关链接

四年15人登记捐献器官

2012年11月13日,东明少年袁振在放学路上遭遇车祸,住院50余天一直昏迷不醒,且意识完全丧失。他的父母袁松涛、陈爱云夫妇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字,捐献儿子的器官,用来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菏泽市第一例器官捐献。

市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说,2010年菏泽市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招募并管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协调员,建立并管理捐献基金,对困难捐赠者家属实行人道主义救助,同时开展对捐献者的缅怀、纪念。至今,全市已有15人报名登记捐献器官,12人已实现捐献。

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咨询电话:5626158。 

新闻推荐

建行曹县支行:国际业务收支总量实现新跨越

本报讯 (通讯员 李自敏)2014年,建行曹县支行外汇客户达50户,累计结算量29580万元,较同期增加11253万元,增幅达60%以上,在菏泽分行系统内排名第一,创造了新的最好成绩,为该行国际业务快速发展、中收持续增...

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