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面对“双11”,狂热、反感还是冷淡?

牡丹晚报 2014-11-12 21:28 大字

□本报记者 朱 静

昨日一天,不论是在办公室、朋友圈还是吃饭聊天,几乎所有人的话题都绕不开网购。在众电商 “双11”促销大潮席卷而来之时,有人刹不住狂热购物的激情,也有人理智面对表现淡定。

“狂热”买家:不到俩小时花费两三千元

已有5年网购史的菏泽市民徐女士,一进11月就在网上选东西。她瞄上了宝宝服和家里四位老人的冬装。“本来我只想给孩子买两件棉衣,后来在网上一看,这个也好,那个也便宜,一不留神购物车里就放了15件衣服。”徐女士告诉记者,其中10件昨天晚上已下单,加上给四位老人选的衣服,不到两个小时她花了将近2000元。

“昨天晚上9点睡的,定的11点30分的闹钟,起来抢购,一直‘抢\’到凌晨两点多,全家人的衣服都买齐了。”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一共花费了3000多元,粗算一下,比平时买能节省近1000元。

网上商家所标 “活动价”有没有猫腻?陈女士有自己的判别方法:“首先,购物车本身就有一个前后价格对比的功能;我把商品放进购物车的时候,也会做个截图;另外,还可以查商家的成交记录。”

与徐女士、陈女士这样的“狂热派”不同,市民范女士理性得多。

“前段时间看好一个婴儿安全车,原价800多元,‘双11’前搞活动还400多元,‘双11’当天只有300多元。”范女士说,今年“双11”她就买了这个婴儿安全车,去年图便宜买了很多没用的东西,“以后东西再便宜,用不着也不会买”。

忙碌商家:多半天的订单已比平日翻了几番

曹县大集乡丁楼村是全国闻名的“淘宝村”。昨天下午,村民任庆芳告诉记者,他参加了今年的“双11”特卖,平时10元的东西,当天2元钱就卖了,活动价截止到11日24时。“到今天下午3点,已经发出去1000套演出服,平时一天的销量也就是二三百套。”

“‘双11’活动时间刚过去三分之二,订单已是平时的10倍。”做护肤品网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已提前备足了货,“今天接订单,明天开始发货”。虽然新招了四名“客服”,她还是忙得“脚不沾地”,跟记者简单交流了几句,她就匆忙挂了电话。

今年68岁的任庆勇,去年春天开始经营淘宝店。他以前在村里开杂货铺,“一年挣个万儿八千,撑不住也饿不死”。眼看着周围的亲戚邻居都靠开网店发了家,去年年初,任庆勇决定从打字开始学习电脑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68岁的任庆勇有了自己的网店。“今年上半年我的网店大概赚了七八万元,比开杂货铺强多了。”任庆勇告诉记者,他经营的是舞台演出服,即将到来的元旦才是“重头戏”,他现在正忙着为元旦备货。

实体店店主:我们对“双11”很“不感冒”

也有不少人对“双11”很“不感冒”。最近流传的一个“段子”,把“防火、防盗”改成了“防火、防盗、防败家”。在广大男同胞的抱怨声中,“败家娘们”成了流行词汇。在网络上,马云被调侃成“败家娘们”创始人。

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爱人是个“购物狂”。“去年‘双11’买的化妆品还没用完,很多衣服买了一次都没穿过,今年\‘双11’从凌晨又开始选购了。”刘先生无奈地说。

除了消费者,一些实体店店主也对“双11”有不少抱怨。

王先生是做小家电生意的,他告诉记者,近几年网店对小家电冲击特别大,像豆浆机、果汁机等,在网上的成交率能达到85%以上,他实体店的销量则一年年下滑,“特别是 ‘双11’期间”。王先生说,网店对大家电的冲击相对较小,他准备慢慢“抽身”,从小家电向大家电转行。 

新闻推荐

了解身边的“守护神”——本报曹县小记者走进公安局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李艳粉合...

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