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黑池坝古称“蜃潭”还是“唇潭”?有读者称风景区碑文中刻的是“唇潭”,查阅县志后发现有误:专家称应为“蜃潭”;相关部门表示将尽快调查确认

新安晚报 2022-04-13 08:30 大字

合肥黑池坝风景区位于琥珀山庄的东面,是环城西路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嘉庆《合肥县志》中记载:“蜃潭……在城西隍内,水色黑,四时不竭,俗名黑池坝。”4月11日,有读者指出“黑池坝风景区”的石碑上,把黑池坝的古称“蜃潭”错写成“唇潭”了。得知这一说法,记者前往现场查看碑文,查询了清嘉庆《合肥县志》的记载,并联系景区养护单位以及蜀山区园林绿化管理处反映此事。

读者反映:碑文中“黑池坝”古称写错了

4月10日,有读者反映黑池坝古称“蜃潭”,“蜃”是指一种生活在淡水中体型较大的蚌。但是立在黑池坝入口处介绍公园历史的碑文中,却将“古蜃潭”错写成了“古唇潭”。多年过去了,也没有纠正。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得知,该读者先是看到黑池坝公园门口的碑文,对碑文中“古唇潭”的“唇”字感到好奇,才去查询求证,得知黑池坝的古称应该是“蜃潭”,出自《合肥县志》。

记者随后前往合肥环城路与安庆路交口附近的黑池坝风景区东南入口处,找到了“黑池坝风景区”石碑,该石碑正面刻有“黑池坝风景区”字样,背面刻了介绍黑池坝风景区历史的碑文。

记者认真查看了碑文内容,只见碑上以较大字号刻着标题“古唇潭今记”。记者再往下逐行细细查看,加上标题在内,碑文一共出现了六七处黑池坝的古称,皆刻的是“唇潭”。

记者调查:《合肥县志》称黑池坝为“蜃潭”

那么黑池坝的古称到底是“唇潭”还是“蜃潭”呢?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特地查阅了由(清)左辅纂修、黄山书社2006年12月第1版的(嘉庆)《合肥县志》,发现其中“卷第十四古迹志”中明确记载着“蜃潭……在城西隍内,水色黑,四时不竭,俗名黑池坝。”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印刷错误等给文字溯源带来误导,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又通过合肥考古爱好者俞长兵找到了(嘉庆)《合肥县志》原件影印版,发现其中相关记载与黄山书社版《合肥县志》相同,皆注明黑池坝古称为“蜃潭”。

记者随后将此事向黑池坝风景区养护单位现场负责人进行了反映,该负责人表示会关注并向上级部门反映此事。但他也提出,黑池坝的古称不一定是刻错了,或许是正确的,因为文字在不断演变,石碑上刻为“唇”,很可能与古文字演变或者叫法有关。

专家说法:石碑内容刻错了,应为“蜃潭”

4月12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山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李奎。他告诉记者,因为“唇”和“蜃”两个字不同,分别属于汉字的两种类目,不存在所谓的汉字演变导致一个字分化为两个字的现象,并且通过对“蜃”字的古今演变进行溯源,“蜃”也从没有写作“唇”的时候。所以“通过县志佐证加上汉字溯源,基本可以确认石碑内容错刻了。”

至于错刻的原因,李奎教授表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撰写者本身写错了;另一种就是撰文采用了草书或者行书的形式,因“蜃”字和“唇”字在字形上较为接近,刻字工误判所致。

2022年4月12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安徽合肥人,著名的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王光汉老师,他表示《本草》中记载:“蜃,蛟之属,其状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龙状。”《礼·月令》中记载:“雉入大水为蜃。”并注:“大蛤曰蜃”。

对于“黑池坝风景区”石碑上刻的“唇”字,王光汉老师表示:“说唇,不知何意。”并推测:因黑池坝水黑,常年不干,使它具有了一些神秘色彩,才取了“蜃潭”这样一个名字。王光汉老师认为碑文中“唇”字刻错了,应该为“蜃”字,要改过来。

部门回应:将向上级反映,有进展会联系记者

对于“黑池坝风景区”碑文中黑池坝的古称刻错一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合肥市蜀山区园林绿化管理处公园科,对方在认真记录了记者所反映的情况后,表示将把该情况反映给上级领导,并尽快安排相关人员实地考察,有了相关进展后将第一时间联系记者。

徐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许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合肥高新区: 防控“不掉线” 建设“不掉速”

近日,在创新大道与长安路交口东侧的合肥工投高新智谷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经过严格的两码检查、测温等一系列步骤后才能...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