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省商务厅公布的“安徽老字号”中,“白帝”牛奶名列其中。提起“白帝”牛奶,不少合肥人都有深刻记忆。这个在1950年由合肥市牛奶公司生产的牛奶,走上了不少

合肥晚报 2022-04-12 00:44 大字

韩子荣(右一)在德国学习

市民在市牛奶公司门前留影

上世纪80年代,韩子荣去参观学习的德国牛奶生产车间

□何芳芳 韩梅

曾派人员赴国外学习技术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对乳制品的需求逐步增长。为了让市民喝上奶,合肥市将奶业生产列入菜篮子工程加以扶持。韩子荣是合肥市奶牛行业的知名专家之一,见证了合肥奶业发展。他介绍说,为了加强奶业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省市曾派出人员前往德国和日本学习牛奶行业的先进技术,回国后这些人员成为技术骨干,推动了合肥市奶牛饲养技术的发展。

“1987年我就到联邦德国学习奶牛饲养管理、乳品加工及化验等先进技术。”韩子荣说,在德国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获益匪浅。据档案记载,上世纪 80 年代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建立友好关系。根据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友好协议,援助安徽省在合肥西北郊三十岗建设现代化奶牛场——安徽省下萨克森州友谊示范奶牛场,引进德国奶牛及机械设备,安徽省科委还派出6名研修生赴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奶业研修学习。韩子荣当时是安徽省下萨克森州友谊示范奶牛场第一任中方场长,德国方面也派出了德方场长,另外还有技术人员。

“安徽省下萨克森州友谊示范奶牛场在建场之初,设计得非常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国内很多城市来我们这取经,可以说在当时走在全国前列。”韩子荣一边说,一边拿出很多资料和照片,“当时德国还赠送我们良种奶牛和种公牛。”韩子荣还告诉我们,养殖奶牛非常讲究,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产出优质的牛奶。因此,奶牛场在育种、饲养管理、挤奶、疾病防治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和技术操作规范。

安徽奶牛专家张尚坤也曾赴日本学习牛奶行业的先进技术。“我被安排到了中岛牧场研修,并先后在福冈县农业综合试验场畜产研究所、熊本县种公牛站等地研修和考察。”1980年5月12日合肥市与久留米市缔结友好城市后,双方加强了多方合作。1990年4月至10月,合肥市政府派出奶牛业研修生2名,分别赴日本久留米市酪农协会的中岛牧场与大鹤牧场研修,取得了应有的研修成果,回国后推进了合肥市奶业饲养技术的发展。

集体奶牛场的快速发展

奶牛场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鲜奶走上百姓餐桌。据档案记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市国营奶牛场就有合肥奶牛场、安徽省保健奶牛场、合肥市蜀山奶牛场和合钢奶牛场等好几家。此外,安徽农学院、安徽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解放军合肥炮兵学院为解决教学实验和职工饮奶问题,还相继办起了小型奶牛场。

而随着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和养殖规模扩大,集体奶牛场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蜀山区井岗地区是合肥较早养殖奶牛的地区。上世纪70年代初,井岗邓店村鲍岗村民组从市牛奶厂引进10头奶牛进行养殖。到了1976年,该村成立奶牛场,合并鲍岗组奶牛养殖挂牌为“红星牛奶厂”。1980年左右为奶牛养殖高峰期,当时有产奶奶牛50余头,平均日产鲜奶200公斤。到1990 年时蜀山区有多个奶牛场,个体养牛户38户,地区养殖奶牛500多头,合肥市最大集体奶牛场、养牛户最集中的奶牛养殖专业村都在这里。

无独有偶,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庐阳区杏花村乡开办五里岗奶牛场,养奶牛20头。此后兴办养殖了一批奶牛,比如五里拐奶牛场、望城店奶牛场等。1981年建设了板桥奶牛场,奶牛发展到147头,其中产奶牛79头,年产奶468吨,平均每头奶牛单产达到 4973.5千克。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时更是发展迅速,仅杏花村乡就有奶牛347头,年产奶达957吨。

总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合肥市的奶牛业已经形成了“种养加,产学研,贸工农”全产业链发展的先进模式和“以牛奶公司为龙头,带动郊区集体奶牛场、奶牛专业户及郊县饲料种植专业户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功模式。

鲜奶渐渐走上百姓餐桌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人就喝上鲜奶了,只不过那时牛奶产量少。到了1957年10月,保健牛奶场建成了牛奶处理车间后,日加工鲜奶达到1300斤。1966年底,合肥乳牛场鲜奶加工车间投产,鲜奶的产量也有所增加。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牛奶产量增加,鲜奶的供应面扩大,从最早的自行车送奶到户改用机动三轮车逐户送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市牛奶公司在市区设鲜奶供应点,定时定点供应。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奶类生产的快速发展,乳制品消费人群不断扩大。1984年,合肥市牛奶公司酸奶试制成功。同年7月,牛奶公司又成立鲜奶供应站(作为公司的二级机构),负责全市鲜奶和酸奶供应。1985年底,在全市分设22个供奶点及24个自取奶点共46处。据韩子荣回忆说,“当时第一个鲜奶发奶站设在光明电影院,布点的过程我都参与过。”

此时,乳制品的种类和供给逐渐增多,乳制品市场逐步拓宽。为了适应市场发展,1985年夏,安徽省保健牛奶场分为安徽保健牛奶场和安徽保健食品厂两个单位;合肥乳牛场亦于同期分立为合肥奶牛场和合肥乳品厂两个单位。1985年,保健食品厂年加工、销售消毒奶2078吨、酸奶71. 6吨。

除了液态奶的加工,固态奶的加工和销售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合肥乳牛场派人去无锡学习生产奶粉技术。1969年9月27日,合肥乳牛场首次试产奶粉,主要技术指标和质量均达部颁标准。但苦于原料短缺,为了扩大奶源,于是开始扶持郊区社、队,建立17个集体奶牛场生产奶粉。1985年,其生产的江淮牌全脂甜奶粉被评为省优产品。

而合肥本地产的新鲜牛奶真正全面走上百姓餐桌,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合肥市场的鲜牛奶大部分是由市牛奶公司供应的“白帝”牛奶。

乳制品生产更加多样

在保障牛奶供应的同时,合肥乳品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原有冷冻设备生产牛奶冰棒和果汁冰棒。对于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来说,冰棒是合肥伢们的为数不多的解暑零食。

老合肥李淑萍回忆说,那时夏天合肥小孩总能听到用合肥方言吆喝出的声音:“卖冰棒喽!” 叫卖声响彻合肥的大街小巷和城乡郊区,是老一辈合肥人的集体回忆。“味道特别好,像牛奶冰棒和果汁冰棒,那个牛奶味道特别浓郁,好吃。”65岁的李淑萍对儿时吃过的冰棒,仍记忆犹新,“我还记得,那时三分钱的香蕉冰棒、四分钱的豆沙冰棒、五分钱的牛奶冰棒。”

除此之外,在上世纪80年代,合肥乳品厂还建成了新的奶粉、麦乳精车间和冰棒车间,产品有奶粉、麦乳精、乳饮制品和糕点、糖果等。“乳品厂生产的饼干、糕点味道非常好,奶味浓郁,好多人去买,非常抢手。”李淑萍说。有数据显示,1985年底合肥乳品厂共产奶粉264吨,麦乳精300吨,冰棒1700万支,冰淇淋10万斤,完成工业总产值365.1万元,实现利税41.6万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乳业大发展之后,牛奶成为生活必需品。一时间,很多乳制品企业开始进入合肥市场,合肥市牛奶公司进行了改制转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新闻推荐

保畅通 公交 每一台开出的公交车都会经过严格消杀防疫

本报讯4月11日上午9时许,刚刚忙完早高峰,稍稍松了一口气的张平刚准备坐下来歇一下,一位不会用手机扫码的老年人上了车。...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