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湿”为媒,共绘“最好名片” 青山绿水间感受合肥生态之美系列报道③

合肥日报 2022-03-24 03:00 大字

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近年来,合肥驰而不息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大手笔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打造入湖河水“过滤器”,构筑起环巢湖生态安全屏障。

飞鸟云集,鱼翔浅底,万物生长竞自由。巢湖之畔,十大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向好,阶段性生态效应逐步显现,“最好名片”正在精彩呈现,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生态修复重焕绿色生机

雨后初晴,南淝河入巢湖口以东,十八联圩湿地水光潋滟,岸柳青青,一派盎然生机。

走进位于湿地中部的三期项目,30多个生态渗滤岛星罗棋布,不时可见鸟儿嬉戏穿行其间。“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2814渔场,退渔后的淤泥有机质含量很高,我们通过淤泥筑岛和生态渗滤,为鸟类栖息营造良好的环境。”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介绍道。

不远处,工人们正抓紧种植苦草、金鱼藻、灯芯草等水生植物。长约20公里的湿地主要通道,环境绿化工程施工正忙,未来这里将成为游人参观的一条风景道。作为三期工程的重要内容,总出水泵站工程也在加速建设中。根据湿地总体布局,该泵站将满足湿地净化后的出水需求,拟定设计规模为15立方米/秒。“三期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计划5月底完工。”李家政告诉记者,已建成的一、二期工程,涉及湿地进出水系统、多水田水质净化系统等,生态效益已初显,吸引东方白鹳、小天鹅、大白鹭、绿头鸭等多种鸟类到访。

飞翔的鸟、流动的水、游弋的鱼……占地27.6平方公里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在构建健康湿地生态系统、适度净化南淝河污染水体、蓄滞洪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修复项目全部建成后,作为巢湖流域超标准洪水前置库,将增加蓄洪能力约1.3亿立方米,南淝河流经湿地的水体中氨氮、总磷可消减20%~30%。

十八联圩湿地只是合肥持续推进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的一个缩影。据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合肥巢湖湖滨、派河口、玉带河、三河、半岛等9个湿地已完成保护修复任务,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计划到2025年,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基本构建。湿地生态功能不断提升,修复恢复湿地6.2万亩,日均净化水量可达120万立方米。“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重现,生态湿地好风光引得游人流连忘返,市民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湿地好风光成就“候鸟天堂”

如果说水是湿地的灵魂,那么鸟类则是湿地的精灵。

随着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现生机的湿地逐渐成为水草丰茂的“候鸟天堂”。不少观鸟爱好者更是携长枪短炮去追逐这些精灵,拍下精彩的瞬间。今年初,安徽观鸟会会员于三河国家湿地公园观测并拍摄到了安徽省鸟类新纪录——亚洲短趾百灵。无独有偶,合肥野生动物园巡护员在马尾河湿地附近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

“几年前第一次在巢湖湿地看到东方白鹳时,当时只有3只,之后年年都能看到,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观鸟爱好者钱茂松感叹,湿地环境越来越好,观鸟带来的惊喜不断。“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濒危水鸟棉凫、“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成了巢湖湿地的“常客”。截至目前,在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约300种。

行走在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杨柳吐翠,芦竹新绿,忽而一滩“鸥鹭”贴着水面起舞,水面也变得灵动起来。“那是骨顶鸡,还有绿翅鸭、黑翅长脚鹬、苍鹭在这里都很常见,秋冬天还有东方白鹳、白琵鹭到这片湿地涉水觅食。”沿着水上木栈道,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李明丹介绍起公园的“贵客”如数家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公园鸟类由2016年的56种增加到目前的130多种。

为了让鸟儿住得舒服,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还在树上挂上了木质人工鸟巢。随着湿地二期工程去年底完工,前来游玩的市民日渐增多,其中,鸟类科普展馆是必去“打卡地”。(下转4版)

新闻推荐

大赛来了!期待你的参与 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可积极申报

本报讯记者从市文明办获悉,即日起至6月底,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主办,2022年合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