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科学岛 绽放她力量 怀揣“科学梦”,她们为“科里科气”的合肥添气质
王海霞
江力玮
李露
郑善良
唐佳丽
◤合肥西北方向的董铺水库,四季风景如画。有一座名为“科学岛”的岛屿,于静谧中透露着神秘。
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参与大科学装置研究;怀着“把太阳带到地球上”的梦想不断前行;参与建立免疫工程实验室……在科学岛大家庭里,有着一群女性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她们是“拼命女神”,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科研任务;在生活中她们温柔细腻,积极阳光,对生活充满热情。
在科学岛上,她们怀揣着“科学梦”,奋力前行,勇攀高峰,为科里科气的合肥贡献“她”力量。
今天的故事,就从“她们”开始说起。◢
责任
一件事干13年
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工程建设及运行中,每个环节都可谓至关重要。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高级工程师唐佳丽主要从事大功率水冷系统设计及水蓄冷技术相关研究,从怎么造再到怎么运维,是她13年来每天需要直面的工作。
强磁场是科学家的研究利器。什么是强磁场?简单来说,它可为科研人员提供非常规的、极端的强磁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物质内部展开一个个奇妙的未知故事,科学家借以探寻自然奥秘。
2009年,唐佳丽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了科学岛,参与完成了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去离子水冷却系统的设计、建设等任务。后又参与了去离子水冷却系统的维修改造项目,主要承担了该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并具体负责了制冷、蓄冷等部分的升级改造。如今唐佳丽已成长为强磁场科学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并担任强光磁关键技术预研项目水冷系统负责人。
“去离子水冷却系统主要用于带走水冷磁体消耗大量电能而产生的热量,以保持磁体材料的特性不受影响。而为了防止普通水中的离子导电以及水垢阻塞磁体内细小的水冷通道,磁体侧的循环冷却水需要使用去离子水。”唐佳丽在采访中说,团队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支撑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水冷磁体安全稳定地运行。
唐佳丽所说的团队一共有6名成员。通过与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升级改造后的去离子水冷却系统运行稳定,蓄冷能力和提纯能力成倍增加,水冷磁体的运行时间及利用率大幅提高。“她很有责任感,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吴琦琦是去年加入这个团队的助理工程师,在她眼中,唐佳丽身上强烈的责任感是这个团队很重要的精神之一。
“正因为女性天生喜欢操心,所以做起事来更加细腻。”聊起工作中的两性差异,唐佳丽笑称,“从实际体会来说,女性工程技术人员可能会遇到体力上的困扰,但善于沟通一定有先天优势。其实无论性别,追求工程目标和探索科学世界的出发点并没有什么不同。要保有敬畏之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的成长都会很有成就感。”
信仰
“把‘太阳’带到地球上”
在美丽的科学岛西面,春风和暖,鸟儿盘旋在林间。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坐落在这里,为这份闲适宁静的春色增添一抹靓丽色彩。
郑善良是这里的一员,现任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聚变堆材料及部件研究室室务委员,主要从事聚变反应堆辐射防护与安全技术、先进包层设计、氚循环及其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把‘太阳’带到地球上,一直是人类的梦想,需要好几代人的持续努力。”郑善良内心的激情在很久之前就被这个梦想点燃,非凡的信仰引领着她不断前行。
2008年8月至2019年1月,她曾就职于英国原子能机构卡拉姆聚变中心,主要负责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和欧盟核聚变示范堆EU-DEMO核性能设计评价以及核安全分析评估相关项目。2019年2月起,她换任就职于法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与核安全部门担任ITER核装置核安全与技术责任工程师。
“能源多样性一直是需要的。”郑善良说,“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也好,还是从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也好,聚变能源的意义都非常大。能够为能源多样性出一份力,让我感到内心丰盈。”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研工作者有祖国。多年来,依托于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大科学工程的平台,郑善良围绕聚变反应堆中关键部件先进包层设计和聚变堆安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服务于核聚变能源可控开发和利用的能源战略目标。2021年11月,她被聘为欧洲聚变执行机构F4E外聘专家。
“一开始只是觉得这方面研究挺有意思的,对于未知总是充满好奇。”从郑善良的描述可以看出,好奇心是引领她从事科研的第一驱动力。
“仅仅是好奇心并不足以支撑到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信仰坚定。”对于所从事的科研,郑善良内心透着一股纯粹。“也许我们做的贡献可能不是特别大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螺丝钉’。科学的高峰往往需要千千万万个小的成果积淀,从而推动量变形成质变。对于我而言,哪怕从中间可以获得一点小的进步,这种成就感就令人十分满足。”这种想法如魔术一般吸引着郑善良,引领着她一步步走到今天。
从小到大,郑善良的成绩都稳稳当当地名列前茅,但科研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瓶颈期的时候,偶尔也会有一些动摇。“适当地改变工作环境,或者转变工作内容,依旧对这份事业饱满热情。”回想起这些年遭遇的挫折,郑善良已然风轻云淡。
创造
变化让一切富有趣味
前段时间,李露带领研发团队帮助一家企业做非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工厂建设,这着实给她带来不少“困扰”。
李露现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出于工作需要,她常常往返于合肥与常州之间。
“要知道,做非标装备的设计和开发,这种装备一般都没有现成的,需要我们从头开始设计。”李露介绍,这个设备从一开始就要经过严密的理论性计算,然后到各个模块的设计,再到后来根据参数的要求及时改动,倾注了许多心血。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其间给人的兴奋与乐趣。”当问及参与项目的感受时,李露的观点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之所以把看似让人畏惧的难题比作“乐趣”,源于李露对科研工作的独特理解。她坚信,正因为科研工作一直有变化,接触新的东西,要做新的设计,让这一切劳动都富有趣味。
李露举例,在设计摩擦焊屈服强度检测设备的时候,从采购器件时如何选型就足够让人“抓耳挠腮”。出于对原材料和元器件性能不太了解,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选型错误,只能边设计边修正。“过程曲折在所难免。可是转念一想,将原先的手工设备改造成自动化,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在李露眼中,在亲手实现一项项创造面前,那些具象的困难并不构成“威胁”。
“光是液压卡盘这一个器件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之前课本里面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是到现场才知道,油压大的时候会使得液压卡盘卡死,间隙大的时候又会让液压卡盘漏油。”李露说,不断实践让她意识到,加工制造和装配工作并非纸上谈兵,任何的误差都会导致设备出现故障。她希望持续积累经验,从而为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做铺垫。
“整个项目做下来,非常有意思。”比起书本里直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李露从小倾向于探索这之外的“为什么”,她由此开启了发现和创造的大门。如今,为了提升科研能力,她还不断钻研视觉感知、红外图像处理、编程、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不停地迭代认知体系。
在李露看来,女性在做研发工作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觉得科研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创造性,这其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直面挑战。多数时候,女性对现象观察更细致入微,更有利于帮助团队取得新的突破。”
勤勉
如果不勤奋就会与“世界第一”擦肩而过
在江力玮看来,并非绝顶聪明的人才能成为科研工作者。即便毕业于世界顶尖级大学,她仍旧认为,相较于天赋,勤勉是走向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石。
2021年9月,江力玮与爱人左腾一起“落户”科学岛。现在,夫妻二人共同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亲手参与建立免疫工程实验室。
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对江力玮来说,生物这门功课不仅是她喜欢的,也是她所擅长的。高中时,江力玮的这门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些年来,她也不负众望,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追求理想的光芒下,现在的她在实验室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愉快而辛勤地汲取科研养分。“实验室目前的大方向是做免疫的。比如在分离抗体方面,希望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方法。”江力玮介绍。
博士毕业的那一年,江力玮成功分离中东冠状病毒。从接手到完成,这个课题持续了半年的时间。江力玮所在的课题组成为分离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人源中和抗体的“世界第一”。
拿到这个“世界第一”,艰苦自不用说。江力玮回忆,那个炎热的暑假,多数同学都放假回家了。留在实验室,加上实验难以避免的失败,落寞与苦闷不言自明。江力玮内心的执着告诉她:没什么别的办法,既然都留下来了,已经选择做这件事,就要力争做到最好。
江力玮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情形,尽管现在她开玩笑将其描述为得益于“博士毕业的魔咒”,但是从叙述中不难发现其勤勉的底色。
那时候,江力玮每天在实验室里待上18个小时是常态,有时甚至更久。别人休息她不休息,一点点把时间抢出来。即便是不做实验的时候,她也会去阅读大量的文献。“从别人的文章里经常能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学到许多东西。别小瞧这些积累,后面用得上。”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并且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江力玮的论文被接收的第三天,另一组相同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出炉。如果不是潜心投身其中,她很可能就与这个第一遗憾地擦肩而过。
“她不停地朝着心中的想法努力,她所拥有的特质——勤奋、努力、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好性格,深深地吸引着我。”采访中,江力玮的爱人毫不遮掩地表达着爱意,幸福感溢于言表。
执着
“她是我们的拼命女神”
还有几天结束产假,王海霞已经在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回归岗位的相关事宜。当记者问及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独特之处时,王海霞直言,在科技领域,女性有着独特优势:“女性的细致耐心和毅力,会帮助她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海霞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安全所氚技术小组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聚变堆氚自持与氚安全。
王海霞大学的时候读的是师范,当时鲜有人知道,她内心想成为科学家的火苗从未熄灭。直到读研,她才顺理成章地在科研的道路上“打怪升级”。
“别看我现在从事的这个研究,其实跟我学的专业差异还是蛮大的。”不过,如开头所述,王海霞用她的执着与毅力完成了跨学科的转变。
腿肿到行走困难,呕吐到无法下咽,怀孕期间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最后时刻;产后一周内开始写项目材料、月子内给学生批改答辩材料多次、42天内已经奋斗在撰写重点研发计划正式申报书和答辩PPT……“她是我们的拼命女神。”说到王海霞,共事近十年的同事吕丽南如此评价。
自2012年来到科学岛已近10年,王海霞曾长期从事单位的聚变专项管理工作。不管是项目还是论文,还是出访、来访、合作,王海霞事无巨细一管到底,加班熬到半夜是家常便饭。“即便是琐碎的事情也要多多思考、理出逻辑、尽善尽美。我感谢所有的经历,也始终相信一切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说不准哪天就用上了”。从未忘记自己的科研梦,她抓住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挤出时间查看学术论文。
与她爱跟自己较真有关,短短5年内,王海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与韩国国家科技理事会合作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等4项,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相关成果发表论文近20篇、申请专利2项。
“我觉得工作和生活并不矛盾,两者于我而言都十分珍贵。”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王海霞也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影响家庭,以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的状态教育孩子,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执着坚定,不畏挑战。
“科研无止境,就是要找到具体的问题,以及思考如何去实施解决。我们必须时刻存在危机感,找到我们自己的价值。”带着这样的信念,王海霞在短暂休整后,将重新投入科学研究的海洋。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文 高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获悉,2月28日至3月6日,合肥轨道线网日均客流再破百万,达103.6439万人次,这已是春节后...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