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谈语文课本中的“折柳寄情” “柳”与“留”谐音 《诗经》中早有记载

江淮晨报 2022-02-22 00:54 大字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环节。

本报讯 “松迎八方宾客,柳寄万里别情。”2月20日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不仅将中国式的离别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依依惜别、和平友谊之情讲述给全世界。

那么,语文课本中又有哪些有关“折柳寄情”的诗词呢?2月21日下午,合肥一中语文老师储召连带着记者,翻开合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一起追溯书本中的相关诗词。

“在中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时,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这一风俗从两千年前的古老诗歌吟唱至今,从未断绝。”储召连介绍,因为“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人在送别友人时会“折柳送行”。比如宋代柳永《雨霖铃·秋别》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的就是此意。

“古人含蓄为美,所以多借用柳表达惜别之情。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冬奥会闭幕式上的诗意表达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以及网友对这一中华传统风俗的追溯。”

她介绍,“折柳送行”这一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也是中小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一部诗歌,其中的意境非常美,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的不舍。”

实际上,古人离别常用的“折柳寄情”,不仅仅是因为“柳”与“留”谐音,更延伸出许多含义:一是形状上来看,柳枝细长,有“情意绵长”之义;二是柳条相互倚靠的形态,有“依依不舍”之义;三是取其“性”,柳树有一秉性——“随处可活”,所以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说,也是对远行人随处而安的一种祝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们所熟知的唐代王维《渭城曲》中,也描述了以“柳”送别友人之情。

而有关“折柳”的诗句记载,还远不止于此。

比如,“折柳”所出现的《乐府诗集·折杨柳歌辞》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用折柳表达自己不急于离开的留恋之情。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也提到了《折杨柳歌辞》,还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中国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还有很多习俗的传承,那么我们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领略诗词的深意。”储召连表示,闭幕式上的这幕“折柳寄情”,是以中国人的浪漫诗意,传达中国人的情深义重。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梅梅

实习生 常梓琪 通讯员 聂耀宗

新闻推荐

“城市大脑”再添“新板块” 市民出行可“一手掌控”

城市“智”治,破解“停车难”,一个全新的平台呼之欲出。2月20日,记者了解到,合肥城泊自主研发的开放平台即将上线,届时,合...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