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住房保障能力 托起群众“安居梦”
合肥经开区红莲园棚户区改造项目
“第一次看到这套房子的时候,我高兴坏了,这辈子都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今年67岁的王金儒是名“三无”人员,一家人此前一直住在北二环与阜阳路交口附近的一处平房内。老房子被拆迁后,居委会主动帮他申请公租房,通过摇号配租成功后,他和家人便顺利拎包入住了。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众多家庭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安徽省有关住房保障工作决策部署,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提升公租房保障水平,统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助力群众实现安居梦。
公租房建成“暖心房”
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而公租房无疑让许多人拥有温暖归宿的梦想变为现实。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合肥市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城镇户籍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加快推进公租房项目建设的同时,合肥降低公租房准入门槛,将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均收入线由原来的33187元/年、2766元/月,调整提高到38626元/年、3219元/月,城镇户籍最低收入和较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收入线标准,根据市民政部门公布的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应调整,进一步扩大公租房保障覆盖面。
稳步提升保障水平,让群众住得舒心。合肥市在开展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公租房运营管理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租房小区设立运营管理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建立公租房入户回访和信用管理机制,了解房屋使用情况和需求,并建立入户回访档案;完善维修管理机制,实现高效规范维修服务,有效保障公租房正常使用;升级改造公租房信息系统,打通公租房审核堵点,实现了市级公租房保障资格审核的户籍、机动车辆、社保、公积金、婚姻登记、工商注册等数据适时共享、比对、验证,切实提高了公租房申请受理、资格审核、年度复审等工作环节的办事效率。
棚户区改造惠民生
今年5月,《合肥市2021年棚户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全市棚户区改造计划新开工44030套,基本建成7270套。
为了实现棚改安置房“又好又快”建设,让社区征迁户早日回迁,新站高新区引进安置房开发建设品牌单位,由企业采用房地产商业开发模式建设,待交付验收后由区管委会回购。项目完全按照商品房的标准来打造,开启棚改安置房“房企全过程代建”新模式。
新站高新区棚户区改造,是合肥市棚户区改造的生动缩影。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已新开工棚改安置房44030套,开工率100%;基本建成10098套,基本建成率138.90%;列入国家2018年度及以前棚改计划的开工项目竣工率达95.05%,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8.28万套,使棚户区群众的“忧”居变“优”居。
新市民解了“后顾之忧”
在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下,合肥正成为新市民、青年人“抢着来”的城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课题。
合肥市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安居为目标,围绕租得到、租得起、租得近、租得稳、租得好,精准设计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制度。“十四五”期间,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0000套/间,有效缓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为新落户和重点产业人才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补贴,2021年前三季度发放新落户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补贴11822.83万元,发放重点产业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补贴3546.68万元,为青年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
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肥市积极通过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等多种方式,筹集政策性租赁房源,多措并举有效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11日晚,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举行主席团常务主席第二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韩冰主持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