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一招”激活“一池春水” 合肥试水“亩均论英雄”改革成效初显
“亩产”这一农业术语,被引入到工业领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同样是70亩地,从几乎无税收,到亩均税收超100万元,这是对一亩地考核带来的变化。
“用改革谋出路,以亩均论英雄。”近年来,合肥多地积极探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亩均效益”指挥棒,牵引要素市场化配置,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坚持“绩效为策”,走出企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子?如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带着问题,记者深入合肥多地走访调研。
“成长的烦恼”倒逼向“亩均”要效益
中智、英格玛、猎聘……占地75亩的中国合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云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巨头”,很难想象这里原是一片闲置烂尾的工业厂房。合肥经开区人事劳动局局长刘干说:“‘腾笼换鸟’后,产业园亩均税收达到153万元。”
同样一亩地,“收成”翻番的背后,折射的是发展理念之变。
变则通,通则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合肥经开区不可避免地遇上“成长的烦恼”,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有好项目,却拿不出地。”合肥经开区“创转升”办公室主任李正茂坦言,正是发展空间之痛,刺激了合肥经开区。2016年,合肥经开区自我加压,主动向浙江省学习,在安徽省率先提出“向亩均要效益”,打造“亩均效益高产区”。实行产业优胜劣汰,激励和引导企业形成亩均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
以“亩均效益”改革为指挥棒,合肥经开区开展的亩均绩效评价体系,激活一池春水。
李正茂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泛黄的文件。这份发布于2016年的《合肥经开区促进工业企业增效升级的若干政策(试行)》,构建了一套包括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环境保护、研发创新等指标的“体检单”。
“好马配好鞍,成绩好的优等生有奖励,成绩不好的有触动。”李正茂介绍说,我们对300多家占地企业进行A、B、C分类,实施差别化财税、用地等政策,以此激励A类企业引领发展、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倒逼C类企业提质转型。
经过技术改造,安徽威尔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新上马滤清器系列产品线,全年产能将增加180万只产品。“我们绩效评价一直稳居A类企业,享受到了用地、用电及融资方面的优先保障。”在公司财务负责人戴诗永看来,有这么好的政策,必须乘势而上,加快技术研发,增强发展后劲。
“亩均论英雄”是评价,是压力,更是动力。越来越多企业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转型升级,向技术创新要亩均效益,带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据统计,合肥经开区实施亩均绩效评价以来,亩均产值、税收年均增长20%,目前该区A类企业亩均税收达30万元以上,盘活用地5000余亩,成功嫁接大众安徽、蔚来汽车、海尔创新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生金。
“三板斧”盘活低效闲置用地
遭遇“转型阵痛”,以“亩均论英雄”求新求变,合肥经开区并非个例。
在铭传路与石莲南路交口,一块70亩地块,从此前几乎无税收,到处置后亩均税收超100万元,这是合肥高新区“亩均论英雄”的代表之一。
惜土如金、坐拥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合肥高新区,以“亩均论英雄”,“算”出高质量发展。
亩均效益怎么算?用数字说话。
点开合肥高新区“区域经济大脑”平台,辖区内所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一目了然,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体检单”也在其中。“结合高新区特点,我们以规上工业企业为试点,把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合肥高新区经贸局副局长刘绪勇说。
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摸清工业“家底”是关键。两年前,合肥高新区未雨绸缪,立足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闲置和低效用地处置工作。2021年起,该区专门对2011年以来十年间供地项目招商引资协议履约情况进行梳理,从产值和税收等维度分别测算亩均产出情况,从而对症下药。
“在清理处置中,我们创新构建以‘三师’为引领的专家智库,把脉问诊。”合肥高新区社会创新管理中心副主任俞新苗提到的“三师”,即规划师、土地评估师、律师,为处置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找准病症,开好“处方”。刘绪勇向记者介绍了合肥高新区独具特色的“三类打法”:支持企业“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开展“个十百千万”亿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在“亩均论英雄”杠杆的撬动下,一度被错配、劣配、低效配的资源要素,从落后产能里“挤出来”。2020年以来,合肥高新区已处置26宗、近2000亩低效闲置用地,其中涉及自主升级改造、项目嫁接二级市场转让等。(下转2版)
新闻推荐
今年,包河区将“智慧学校”建设列入年度民生实事清单,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智慧课堂”,共计建设393间智慧教室,覆盖全区...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