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方式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

新安晚报 2021-12-30 09:33 大字

2021年12月,《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一周年。合肥垃圾分类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为垃圾分类实施形成了强大推动力和法制保障。一年来,合肥垃圾分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1602家公共机构、338所中小学等带头实施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已建成集中投放点3647座,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新格局。

探索“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12月26日上午,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首个垃圾分类专项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合肥高新区兴园中心金桂社居委正式揭牌。据介绍,这个工作站将围绕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平台作用,建设一支专业化、本土化、社会化的垃圾分类管理人才队伍,让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的热点问题中,推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资源联动工作模式,强化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社工助力,是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今年以来,蜀山区五里墩街道辖区6个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发挥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党员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作用,用“红色”引领“绿色”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红色队伍动起来,红色服务亮起来,红色物业鲜红起来。据了解,五里墩街道各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争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者、宣讲者、推动者、监督者。

同时,各社区通过区域化垃圾分类党建协调会,有效将居委会、驻区单位、物业、居民等联合联动,推进社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人人有责、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局面,真正让“红色细胞”活跃起来。

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近日,合肥高新区重点环保项目——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基本完工,即将交付。据悉,这是高新区首个综合性垃圾处理项目,占地112.5亩,投用后可提升高新区现有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同时增加建筑装潢垃圾再利用功能,大大提高高新区垃圾分类处理及大宗固废综合循环利用水平。

而在12月1日,合肥市小庙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沼气发电系统发电并网一次成功,标志着安徽首个厨余垃圾沼气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24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

“吃进去”的是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吐出来”的是电等能源。小庙只是用厨余垃圾产生的沼气发电,而合肥现在运用更多的,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省处理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厂——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告别了过去填埋处理垃圾的落后模式,通过焚烧发电,截至今年8月底已接收垃圾量超过21万吨,发电量8200万千瓦时,上网电量6800万千瓦时。

1~7月份,合肥市共处理生活垃圾176.68万

吨,焚烧发电约6.1亿度。合肥现有6个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每日能“吃下”9000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已大于该市每日垃圾产生量,生活垃圾已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座厨余垃圾处理厂

值得一提的是,自《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后,合肥发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短板。目前,新建的处理能力600吨/日的蜀山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处理能力800吨/日的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进入调试作业阶段,到2021年底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要。

合肥市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市规划选址建设5座厨余垃圾处理厂。到2025年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1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700吨/日;远期到2035年,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4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2100吨/日。胡少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

新闻推荐

庐阳区:逍遥津公园争创4A级景区

2022年,庐阳区将实施六大工程,办好十件为民实事,实施原省、市机关办公区改造,建成开放合肥城市记忆馆,并推动合肥一中回归庐阳...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