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那一片神奇的土地……

合肥晚报 2021-11-26 00:40 大字

○合肥高新区“一山两湖”城市设计方案

○1993年,合肥经开区开工典礼

○1992年建设中的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

在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三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创造了多个“第一”,而且自成特色,发展迅猛。

大蜀山下演绎“创新神话”

从时间上来说,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算是合肥几大开发区中最早建立的——早在1990年10月17日,其“前身”合肥科技工业园就开建了。1992年7月,合肥科技工业园易名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兴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新区在建设之初就充分利用合肥的科教优势,建立了全新的体制和机制。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合肥高新区也的确成为全国一流开发区。特别是1994年春在国家科委苏州会议上,合肥高新区所阐述的“合肥模式”引起轰动,好评如潮。

世界上第一台VCD、填补我国基因工程生物医药产业空白的2b干扰素新药、全国最大的模糊控制洗衣机生产线、国内最大的BOPP双向拉伸塑料薄膜生产线……这些“高新产品”都是从合肥高新区走出去的。诚如开发区的定位一样,从成立伊始,高新区就在演绎着一个个“创新神话”。

你可能是个跑步爱好者,但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款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支持生物特征识别的智能手环——米动手环7就产自这里吗?当你在使用电脑时,你知道全球第一款无线智能语音鼠标产自这里吗?当你在银行里和机器人互动时,你知道全球首台全程语音交互的银行服务机器人产自这里吗?当你在进行口腔保健时,你可知道中国首台高端三维口腔CT也产在这里吗?当然,高新区还是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的诞生地,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在这里首次成功实现;区内中国电科38所研发的“魂芯一号”填补了我国高性能芯片国产化空白,打破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在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上,有产自高新区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

经过30年的发展,高新区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集群。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一直稳居前列。数字代表着成绩,更彰显着自信。相关数据表明,2020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1101.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0.96%;而在2021年4月,经市政府批准,高新区的园区面积由128平方公里拓展到179平方公里,由此掀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城南上演的“合肥速度”

“从无品牌无项目无企业到如今海尔、日立、联想等一个个业界巨鳄落户;从薄田荒岗的一片村野到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市区。这里是安徽的第一个亿级开发区,这里是安徽第一个实现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开发区。这里是合肥工业立市的主战场……”这段关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描述,是1993年4月3日经开区成立时,谁也没有想到的。

可以说,合肥经开区自诞生那一刻起,便肩负着沉甸甸的工业发展历史使命。让人欣慰的是,虽起步于“0”,但合肥经开区缔造了工业发展的一个个“合肥速度”,早在2000年就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说到合肥经开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就不得不说具有代表性的家电产业。虽然合肥曾诞生过世界上第一台VCD;合肥也曾依靠“黄山电视机、阿里斯顿冰箱、水仙洗衣机”三大件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轻工大市,但在后来一段时间中逐渐失宠于市场。合肥经开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拓荒家电产业。

2000年3月,合肥海尔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再次上演了“合肥速度”:从拆迁、土方平整到基建工程一气呵成,当年即投产。随之百花绽放,各类家电企业纷纷入驻。一时间,经开区“豪门”集聚,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3个、市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家电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等多个技术研究机构。

有人曾这样总结合肥经开区工业成果:世界上每8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产自合肥经开区;国内每5台冰箱中就有一台产自合肥经开区。的确,合肥经开区自成立以来累计引进项目近3000个,形成了智能家电、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因此,合肥经开区荣膺了多项“全国之最”——“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挖掘机、轮胎、液压机床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等。

而随着2014年6月省级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的设立,使得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领域再次拓展。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决定了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起点”;精雕细琢的开放平台,铸造了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高度”。相关数据表明,2020年,经开区更是取得了全面创新转型升级和全面建设新桥科创示范区“双进展”,全年GDP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进出口总额增长8%。

三次转型彰显“融合之美”

和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不同,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开始并不是以发展工业“起家”的,而是以“商贸”兴区的。这从开发区的名称变化上就能看出“端倪”——1992年,其前身合肥新火车站工程建设区动工建设;1995年4月,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设立;2016年6月,又更名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据资料记载,早在1996年2月,新站试验区就被批准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点区,到了2004年,新站区的“二次创业”提出了发展方向为“逐步实现经济结构向以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和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转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初新站试验区的商贸业、服务业得以迅猛发展。那些年的合肥人,谁没有去逛过白马服装城、安徽大市场?谁家装修没有去过中州家具市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买车谁没有跑过安徽国际汽车城……而这些都是新站试验区里亿元以上销售额的专业市场。当然,这里还有安徽第一家“SHOPPING MALL”——元一时代广场;安徽服饰第一街——站前路轻纺服装专业市场;合肥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元一希尔顿大酒店……

在商贸业助推下,新站试验区的物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而这个特点的最大体现之一就是安徽省第一家陆路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合肥海关直通式监管点的启用,成为合肥物流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商贸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新站试验区后来工业的强劲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合肥市提出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新站试验区也就此走上了“工业强区”之路。此时的新站试验区以乐凯工业园、宝业住宅产业化基地、普尔德医疗用材等新材料产业项目为代表,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的格局。特别是随着2009年4月13日,总投资175亿元的合肥京东方项目正式落户新站区并开工建设,标志着新站区在工业发展道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传统工业模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2016年6月,合肥新站试验区再次“华丽转身”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着建设世界级新兴产业基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时的合肥新站高新区,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集多功能、多层次、一站式都市消费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2015年6月29日,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价值4.43万美元的偏光片从合肥综合保税区办理了通关业务。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通关业务,它标志着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而这也成为新站高新区向产城融合方向转型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新站区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外贸增长点。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新站高新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77.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位列全市第一,工业对全区GDP贡献率高达120.2%;“大新专”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258.8亿元……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合肥工业的发展。

□李威伟 程堂义 鲍雷

新闻推荐

采石路(红光段)改造项目回迁安置选房公告

采石路改造项目回迁安置的居民们:2021年12月6日,我街道将开始采石路(红光段)改造项目回迁安置选房,现就选房各项事宜...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