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有没有拿父亲的科研成果当升学敲门砖 不是中小学生竞赛的小问题 而是关系社会公平的大问题

成都商报 2021-10-28 02:22 大字

2015年,还是初中生的刘某阳,凭借“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这项发明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这项发明被指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光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当时,他的父亲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刘某阳当时的任课老师也证实,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刘某阳父亲的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

中学生有没有拿着父亲单位的科研成果当升学敲门砖,赚到宝贵的升学名额?这个事需要做出全面的调查。目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回应表示,已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而相关大赛组委会回应,目前已启动调查,若属实,将按照大赛规则进行处理。

其实,“学二代拼爹”,拿着父亲的科研成果获奖,搞不当竞争的事,之前就发生过。比如,《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这种级别的课题,出现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项目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研究者是一名六年级学生。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涉事小学生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陈勇彬,发声道歉,承认“过度参与”项目,“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其所获奖项最终被撤销。

拿着专业的科研成果到中小学科技竞赛中比赛,等于直接降维打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公平竞争。一边是中小学生的比赛,一边却是“学二代”背后的父母,这样的选拔比赛还有意义吗?这不变成赤裸裸的拼爹了吗?

让中科院的研究员父母“捉刀”所谓的科研竞赛,完全背离这些中小学科技竞赛的初衷,非但不可能选出好的科研人员苗子,反而变成一场学术造假,让孩子进入科研领域的“第一颗扣子”就系歪了。这不是“大手拉小手”,这就是拼爹,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科研爸爸”的“大手”。

要看到,这不是中小学生竞赛的小问题,背后关系到升学公平、普通子弟有没有通畅的上升路径,涉及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公平的大问题。

虽然,“学二代”不像一些“富二代”直接用金钱开路,花大价钱到海外一些学校捐出一个“校董”来拿入场券,但“学二代”这种利用父母研究成果当升学敲门砖的问题,依然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也可能是一种“权力”,如果父辈的科研成果直接能转化成孩子上升过程中的“硬通货”,将可能造成学者的身份固化,形成这个特定阶层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

因此,近年来,一些父母的研究成果成了“学二代”升学敲门砖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这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对教育公平的侵蚀,其危害性可能并不亚于“以钱买分”“以权换分”。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沈克鲜

新闻推荐

来吧!一起趣秋收

金秋十月,合肥市宿州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湖畔分园小、中、大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遇见秋、探索秋、畅玩秋、留住秋”自然课...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