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迎来“二次腾飞” “产业+科创”取得历史性跨越
○南艳湖“科技+产业”研创区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中用科技自主研发的应用产品
○蔚来汽车合肥先进制造基地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巨灾科学中心
迎着改革的浪潮,历经20多年发展,大工业立区的合肥经开区,如今正从“二次创业”转向“二次腾飞”新阶段。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致力于在创新转型升级中率先突破,着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高速度发展迈向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产业+科创”战略,综合实力取得历史性跨越。
2020年,全区实现GDP 1114亿元,占全市11.1%。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位居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第11位、蝉联中西部第一位。
科技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经开区智能科技园,合肥哈工龙延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开发的全自动开装箱一体机,正在实现包装无人化作业。以新冠疫苗等医药产品自动装箱为例,设备在传统人工减少70%的同时,产能效率能提高三到五倍。
“有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应用,我们的目标是做全国医药后端包装行业龙头企业!”哈工龙延董事长李新利信心满满,依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强大技术平台,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服务千余家知名企业。
科技创新,增效增质,激活一池春水。抢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机遇,合肥经开区加速建设科技创新策源承载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科创+产业”,建设科技园区,营造“四生”融合发展生态,实现自然生态、生活生态、产业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生态等共生发展。
经开区注重构建“两湖科创圈”,以“明珠广场片区”为核心,“翡翠湖”“南艳湖”为节点,繁华大道和锦绣大道为廊道,布局创新空间,吸引高端创新要素。现已建成13个、在建6个科技园区,共计317万㎡,形成7大创新平台、15大众创空间(国家级3个)、15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4个),汇聚万名人才、千家企业、1800个科技项目。
建设协同创新“大平台”,携手清华、哈工大、天大、北外、复旦、中科大、安大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清华公研院聚焦公共安全技术开发应用,正形成“百亿产值、千亿市值”的公共安全产业,辐射50多个城市并输出海外,成为全国典范。哈工大研究院集聚59家机器人上下游项目,形成7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高企、19家规上企业,制定11项国家、行业标准,承担10余项国家、省级重大专项,自主研发的智能-实时一体化操作系统算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经开区R&D占比达3.6%,培育出高企415家,诞生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98家,催生服务创新的基金总规模达1254亿。今年1-7月,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5992件、增长34.65%,PCT国际专利申请848件、占全市81.5%。
产业转型升级之“网”
走进中用科技有限公司,“超级玛丽平台”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和工业物联网走向更多领域。该平台不仅服务于高端制造业,而且已在向民用商业拓展,科幻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应用未来将在这里逐步成真。
中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大白介绍,公司现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0余项,特别是首创的超级管家主动式人机交互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场景,大到灾难预警,小到空调节能,均能实现智能管控。“该平台可以自动识别接入的水电气、电梯空调等能耗,独立思考并采取措施节能降耗。当楼宇出现火灾等安全隐患时,还会及时报警,并为用户提供最佳的逃生方案。”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通过加快5G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进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构筑工业互联网协调创新生态体系。
在既有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又有传统制造业集聚的合肥经开区,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工业互联网正激活相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好风凭借力!通过加快“新基建”布局,合肥经开区目前已建成5G基站796个,实现南区5G信号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而联宝、海尔、合力等一大批重点企业也已完成5G网络搭建。与此同时,多个新基建产业、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纷至沓来。
此外,合肥经开区还依托智能科技园、启迪科技城等科创平台,集聚SAP、东华软件、中用科技等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0余家,打造工业互联网“新平台”。同时,加快建设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打造全国工业安全云基地和消防云中心总部。为了提升研发实力,该区还成立合肥市经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与促进、推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在产业和新基建平台双重加持下,合肥经开区逐渐把工业互联的发展网贯穿至全产业链。“无论是典型应用场景企业,还是各类配套信息服务企业,都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培育专精特新“排头兵”
在中科美菱低温科技公司,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低温冰箱,科研人员经过13年反复试验,在原有的-164度冰箱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制冷系统,创新研发出了-180度全球最低存储温度的医用冰箱,它的成功研制并投放市场标志着我国的制冷行业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
“我们从-164度到-180度,就这零下十几度的空间里面,每降一度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创新的难度相对来说是非常大的。”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企业在研发端的投入,平均水平已经超过了销售收入的8%以上,研发人员占整个公司将近30%以上。
结合中科美菱科技公司的发展特点,合肥经开区已累计为企业提供研发、知识产权等各类扶持资金600万元,推动中科美菱成为全国最大的超低温医用制冷设备生产基地,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健全政策引导体系和创新支撑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的排头兵,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聚焦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经开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芯”产业抢占世界风口,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冰箱、叉车、挖掘机、轮胎、液压机床制造基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存储芯片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港产城”融合样板按下快进键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里过去就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的,再看看现在,厂房钢柱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啊!”骄阳下,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建设负责人倪东,指着工地上穿梭如潮的工程车发出感叹。
三个多月前,备受瞩目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顺利开建,“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正式入驻。“我们2000多人奋战一线,算上后场制作钢结构的工人,至少7000多人扑在这个项目上。”不仅仅是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沛顿项目、菜鸟网络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深入推进、扩容扩产,按下了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新桥科创示范区地处江淮分水岭,以建设合肥融入世界的开放型国际新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国际科创门户为方向,打造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港产城”融合的新区开发高质量样板。规划到2025年,将实现GDP400亿、人口30万,示范区框架基本形成,致力于建造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具有国际气质、现代气息、江淮气派的宜居之城。
聚焦“科创式”,经开区正建设新兴产业的聚集地。落地“卡脖子”关键项目,建设具有全球影响、自主安全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进占地11.3km2、百万辆产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形成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壮大航空物流、电商物流,发展航空服务、国际商贸等产业,形成国内一流航空及关联产业。依托投资500亿、9.2km2的华侨城国际小镇建设,引入总部经济、商业服务、创意设计、科技交流、会展文旅、休闲娱乐等项目,打造多业态融合的现代服务业。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奇
新闻推荐
近期,合肥市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联合辖区街道、交警、派出所、社区等部门召开了校园门口交通安全协调专题会议。...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