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越界的陪读,宁可不要!

合肥晚报 2021-09-24 00:32 大字

每年暑假期间,几乎每个初中、高中学校附近的住房租赁市场都会异常的火热,催生租房市场火热的背后是一群“急迫”的家长,在迅速安排好住处后,他们也在希望与焦虑中开启了自己的陪读生活。每天为孩子洗洗刷刷、想尽办法给孩子增加营养、时时刻刻监督孩子学习成为许多家长的日常。但这样全程无缝对接式的亲密陪读真的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家长陪读需要注意什么?哪些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我们采访了多位资深班主任和心理专家,带你一起打开正确的陪读方式。

陪读生活犹如“苦行僧”

“孩子上高中了,我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徐慧的儿子今年考上了高中,从中考结束后她就在几所目标学校附近查看房子,搜集了许多房源,但一天一个变化,许多房子挂出去一天就被租了,在确定学校后,徐慧终于抢了一套二居室的住房,“价格和环境都不是特别满意,但距离近,能抢到已经很不错了。”

开学后,徐慧全身心投入到了陪读生活中,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她在暑假期间特意换了一个地点近、时间比较充裕的工作。起得早、睡得晚,每天为儿子精心准备早中晚三餐,洗洗刷刷忙个不停。徐慧说,孩子考上的学校在东城,自己家在西城,丈夫因为工作忙不能每天都来租住的房子里住,孩子的生活起居完全靠自己。

“也许是学习压力大,孩子最近不太搭理人,问些学习或学校里面的事情,他就显得不耐烦,甚至直接关门了事。”徐慧说,陪读生活虽然没有一点趣味,但照顾生活起居还能得心应手,但孩子最近的反应有点让自己难受,越来越觉得陪读的日子过得像“苦行僧”。

采访中,有陪读两年的家长表示,自从陪读之后,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是近了,但是关系却有所疏远。她告诉记者,这可能是孩子进入了叛逆期。

不做“保姆式”的陪读

“许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上初中、上高中了,学习压力大了,为了帮孩子减轻压力,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会越来越无微不至。”一个有着25年教学经验的初中班主任坦言,自己所带的班级里有一大半孩子都是陪读生,有不少母亲全身心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恨不得把所有好的东西都摆在孩子面前。班级有个孩子的妈妈是全职陪读,每天都给孩子弄各种各样的营养餐,一周不重样,被许多家长“追捧”“取经”。这种“保姆式”的陪读其实并不好,家长要清醒的认识到,陪读绝对不是洗衣做饭那么简单,而是要从孩子的成长和幸福感的角度来看。

该班主任表示,有些家长根本没有弄清楚陪读的意义,一味地付出,最后受累不讨好。“曾经就有家长跟我抱怨过,自己明明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学习应该越来越好才对,怎么会越来越差了呢?还有的时候孩子根本不领情家长对他的苦心栽培,使得父母心中难免会有落差感。”他说,家长应该明白陪读的最大意义在于陪伴孩子的时候,去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对症下药。

不要“监督式”的陪读

“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最近心理压力很大,找他聊天后发现是陪读问题。”有着30年班主任教学经验的程琦老师说,孩子的母亲管得特别的细、特别的严,小到今天穿什么,穿多少,什么时间点该干什么事,大到跟什么样的同学能交朋友,什么样的人一点都不能接触。近距离“监督式”的陪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母女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差。“我会和他们聊聊羊和狼的故事,羊放在草原上有狼的追逐,当然会有危险,但在危险中羊也会不断成长壮大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家长设一个圈,把孩子圈在一起,那孩子永远得不到成长,只能是一个‘小羊羔’。”程老师说,遇到这样的家长,自己都会坚持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家长的担心和焦虑情绪太重了,需要一点点地解开心结。

他说,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禁止孩子接触一切能让他分心的东西。“但是你越是禁止他做什么,他越好奇,越想体验,这种围追堵截的方法,表面上让孩子服从,但挡不住孩子的内心渴望。这是治标不治本。”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不希望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将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应该有自己的事情或工作。”从教23年的张建奇老师表示,许多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家长没有注意方式方法。陪读的过程中,家长留给孩子的空间变小了,空间小了矛盾也就会被放大。在陪读过程中,切记“监督式”陪读。“家长要明白陪读不是监督,不是严防死守,而是陪伴。以自己的言行去为孩子做好榜样,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自然会照着前行。”张建奇说,小学的孩子处在习惯养成期,需要父母细心细致地照顾,孩子们也会比较乐于接受家长的这些照顾。但初高中的孩子处在心理成长阶段,他们不需要这种“窒息式”的照顾。

“越界”式的陪读会适得其反

“在陪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家长会把精力浪费在陪伴的数量上面,比如不停地给孩子弄一些好吃的、好喝的、看着他写作业等,这都是陪伴数量的拉长,其实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的优质时光。”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表示,如果需要陪读的话,那么父母在陪伴过程当中应该起到了“观”“世”“音”的作用,“观”就是细心地观察,发现孩子一些潜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世”就是陪伴孩子去,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音”就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如果陪读过程当中陪伴是无效陪伴或过度陪伴,就会跨越孩子的心理界限,反而会造成一些不适当的压力。”林林表示,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很强的心理界限感,家长最好不要轻易地去“越界”,不能说像小学一样,搬个板凳坐在旁边监督他去学习,一定要让他自己去掌握,跟孩子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要是有边界的互动,如他不主动邀约你,你不要去进入他的房间,如果他不主动邀约你,你不要去看他的作业、日记,如果他不主动邀约你,你不要去打扰他。

林林表示,疫情停课期间,许多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是因为疫情本身,而是疫情停课居家的过程中,许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就是没有边界、没完没了地去干预,这种频繁的“越界”行为对孩子心理造成了重大的压力。陪读意味着孩子跟父母相处得更近,这种天天在一起的近距离相处很容易造成“越界”行为。

孩子到底要不要陪读?

其实关于陪读,家长的想法还是不一样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住校,可以锻炼自理能力和自主能力。有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时间紧张,陪读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林林表示,关于要不要陪读,其实也可以分成几个年龄段来看。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习惯养成的阶段,不建议寄宿,如果父母能够在身边陪伴成长会更好。初中阶段的孩子可以视情况而定,父母分析孩子的性格、为人处世能力等,在有寄宿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孩子跟集体环境做一个融入,但不要勉强。高中阶段,父母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在校寄宿。“因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考验成长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社交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加上我们才是完整的我,所以一个孩子学会跟自己的同伴交往的话,对其整个成长的逆境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是有好处出的。表面上是陪读或住宿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人际冲突和人际交往的问题。”

“一些陪读的父母会说自己选择陪读是因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其实从许多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并不是孩子需要这样做,而是家长需要这样做。许多家长会觉得陪读式的陪伴才能让自己的心里比较踏实。”林林说,初高中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一个住宿的环境,父母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很好的心理实验场。如果父母坚决陪读,其实相当于剥夺了孩子参与心理实验的机会。如果孩子融入了集体生活,那么他们就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

父母不要太过担心,正常情况下,初高中的孩子应该具备了接触集体生活的能力。“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唯有一种爱是以分开为目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抚养。如同动物界生存的规律一样,如果家长在‘放手’的过程中患得患失,这说明父母的内心是不够安全的,父母需要做一个积极的心理调适。”

记者 汪红霞

新闻推荐

公交进校园,安全当先行

9月17日,合肥公交集团“高星之家”力哥服务队的全国劳模和优秀驾驶员们走进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给六年级的同...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