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哨兵”24小时拱卫城市生命线 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织密“安全网”,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9月16日,淮南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启动;9月22日,芜湖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启动……最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合肥模式”在全省推广。
实施安全科技发展战略,从源头治理入手,搭建24小时全方位监测预警平台,合肥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
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织网”
城市安全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涉及水、电、气、热、交通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让城市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2015年,合肥成立了合肥市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组成专项工作小组,专题推进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项目实施和运营。
自2016年3月开始,合肥市先后启动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平台)一期项目、二期项目建设,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优先选择合肥市高风险区域、重点敏感区域和关系民生保障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物联网建设。
目前,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覆盖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39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综合管廊、城市高风险点2.5万个。合肥还建成桥梁安全运行健康诊断系统、燃气管网相邻地下空间安全监测系统、供水管网安全监测系统、排水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热力管网安全监测系统、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等。
四大功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具有监测、监管、研判、处置四大功能,是拱卫城市安全的科技“哨兵”。
“我们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BIM/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感知桥梁、燃气、供水、排水、地下管廊等地下管网城市生命线运行状况,分析生命线风险及耦合关系,深度挖掘城市生命线运行规律,确保城市安全的主动式保障。”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共有50多名工作人员,分班次7×24小时进行监测值守,及时对系统报警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一旦发现燃气泄漏、供水泄漏、桥梁超载等可能引发城市安全事故的险情,工作人员会快速将相关信息推送至燃气集团等权属责任单位和市城乡建设局等行业监管部门。权属责任单位接警后快速进行现场排查处置并实时反馈结果,形成“监测、发现、分析、预警、处置、反馈、总结”防控闭环机制。
据统计,系统运行以来,成功发现燃气泄漏可能引发的燃爆险情178起、供水管网泄漏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险情57起、供热管网泄漏事件9起、超过75t的重型车辆超载事件3915起,车辆撞击、桥面重车堵塞等突发事件21起。
目前,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系统“合肥模板”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十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累计实现产值30亿元。·本报记者 华新红·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好的节日休闲购物体验,9月19日,瑶海区正式启动了“皖美消费乐享瑶海”双节消费季。据介绍,...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