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从“制造”到“智造”
你见过晚上的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吗?
从外面看,这和普通工业园区并无差异,工人们早已返家。但车间内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灌装包装生产在黑暗中有序进行,一键式视觉识别机器人和零转换的线性跟随式灌装机24小时在岗……
“黑灯瞎火”还能搞生产?没错,这得益于合肥智造!
“制”为加工,“智”为知识,同音不同义。从“合肥制造”到“合肥智造”,一字之差,蕴藏的却是合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一
在工业起步之初,合肥最多算个跟跑者。一大批内迁企业安家落户,奠定了合肥工业发展的基础。
当时的合肥主要“负责”加工,产品囊括了城市生活的吃穿用行。有了“积蓄”后,合肥未满足于现状,开始从家电产业入手寻找新机遇。
怎么赶,又如何超?合肥迈出的第一步是生产线智能化。
走进白电龙头长虹美菱制造工厂,“5G应用示范点”标牌矗立在智能冰箱生产线的多个环节中。依托5G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的网络特性,通过5G网络串联起整条生产线,进而完成车间乃至整个厂区智能化转型升级。
“在5G赋能下,我们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包含制造领域生产、供应、设备、订单和质量等九类数据,通过数据快速应用,可以实现生产效率和品质明显提升,效率相较以往提升20%以上。”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首席专家胡明勇介绍说。
埋头肯干的经历赋予了这个城市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合肥经开区联宝科技生产基地,平均不到一秒即可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智能制造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去年9月,联宝科技自主研发并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智能标杆线“哪吒”和“水星”顺利投产,笔记本电脑主板生产线自动化率和整机组包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到90%和50%。在数字化、智能化加持下,联宝科技连续三年实现年度营收跨百亿增长,2020年实现年度营收1016亿元,成为合肥首家千亿企业。
企业智能化改造热情高涨,合肥“智造大城”扑面而来。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合肥发布了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累计培育117家智能工厂、1107个数字化车间。
二
生产线的智能化,解放了企业的“双手”,让企业将更多精力投放在了研发上。
第一台窗式空调、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VCD……这些“第一”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合肥制造”。
再出发,合肥想要找到更多可能性。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中国大陆首条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第六代生产线、中国首条氧化物面板生产线……进入新时代,这些“第一”的背后同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合肥智造”。
将每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是合肥自主研发推动智能制造的态度。
打开企业账本,你会发现,众多在肥企业研发投入的占比均呈现逐年递增状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淮汽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2.09%,达到6.1亿元;华米科技二季度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6.8%,占收入的8.7%;科大讯飞上半年研发投入12.25亿元,同比增长27.36%……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营收、口碑,研发投入占比已成为软实力的较量。
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对这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肥统统有“奖”。合肥逐年加大市级先进制造业政策资金投入,出台支持光伏、软件、集成电路等专项产业政策,产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普惠性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等共同发力,以支持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发展特点的制造业企业,奖补规模超百亿元。
三
“智造”实力如何,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检验。
你看,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智慧学校让因材施教的教育梦想照进现实;
你看,维信诺的OLED显示屏及模块生产技术,已成长为突破日韩新式显示技术垄断梦想的明日之星;
你看,安利股份拥有专利500多项,其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说“安利材料,全球都用”毫不夸张;
……
有了创新内核的驱动,智造产品不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上半年,合肥217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29.5%,创13年来同期新高。其中,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产值同比增长39.2%,占全市工业57.4%,创历史新高;龙头企业高歌猛进,近500户超亿元企业打好工业生产稳中加固的基石。
从“制造”迈向“智造”,一字之变,变的是格局、是发展、是进化,而不变的,是这座城市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赵越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赵俊松
新闻推荐
编者按: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是群众心头牵挂的大事。为环卫工提供免费早餐,在学校门口为等候的家长搭建一个小游园供...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