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告诉你经营“老虎灶”月赚多少钱?

合肥晚报 2021-09-07 00:38 大字

○《关于生产区老虎灶修理问题的批复》(部分)

○人们在老虎灶边排队打水(资料图)

○《财贸工作简报第4期:熟水店交给个体户经营效果好》(部分)

“炉火炎炎暮复朝,锅储百沸待分销;一钱一勺烹茶水,免得人家灶下烧”,五步一间的“老虎灶”,给老百姓留下了许多的温暖记忆。那么上世纪熟水行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曾经的“老虎灶”为什么会风靡一时?今天就让我们在档案中揭晓答案。

“老虎灶”在安徽历史悠久

现在,许多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老虎灶”是何物了,但对年龄稍大一点的人来说,它就是幼年生活里一种难忘的记忆。

“老虎灶”俗称茶水炉子、汤水店,是以前十分普遍的一种专卖开水的小店,故又有熟水店之称。因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就像老虎翘起的尾巴,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老虎灶”。

其实安徽人民使用老虎灶的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说合肥老虎灶的那些事儿。据《合肥市志》记载,早在清末,合肥城部分居民就在街头巷尾的门面房内砌起炉灶烧开水出售。民国前期,合肥经济比较繁荣,居民考究饮茶。为适应这一行情,熟水店多从护城河取水烧开水供应,原因是这种开水无咸味,宜泡茶;还有的熟水店将老虎灶中的锅改换成吊锅,并以干牛粪为燃料,据说用此法烧开的水沏茶更香。至1948年,合肥城有熟水店27家。解放初,合肥市区的水炉店发展到64家,且家家生意兴隆。特别是在上午7~8时,前来买开水的人常常提着热水瓶排队。1954年,熟水店开始以自来水为水源,并将老虎灶改造成烧煤灶。此后,合肥的开水供应渐渐变得方便起来。

同样,芜湖的“老虎灶”也值得一提。芜湖老虎灶在清代也已普遍开设,因为芜湖是皖南茶叶集散地之一,市民爱好泡茶,早、午、晚三遍茶,“一日三朝,朝朝腹(福)满”。所以,清晨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到老虎灶冲开水。有的老人还特地把装有茶叶的小陶壶捧到老虎灶上泡“头开”,然后到街上买些烧饼、油条、五香豆、酱生姜、臭干子、花生米等小吃,回家过茶瘾,吃早点。这便叫“以茶代餐”。老虎灶生意兴隆,有些干脆在店内开起小茶座,专供前来的客人享用。老虎灶上一般悬挂大红黄字灯笼,贴些吉利话:“明膛亮灶,财神高上”“灯暖水青,财气照人”等。

二分钱一瓶水藏在很多老市民记忆中

解放前,“老虎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一席之地:取热需它,沐浴需它,甚至喝茶聊天,消磨时光也需到有老虎灶之处……解放后,城市中很多机关单位、工厂等都自己建了“老虎灶”,方便职工生活。这一点在档案中也得到了佐证。省档案馆馆藏的1965年3月5日《关于生产区老虎灶修理问题的批复》档案中提到芜湖纺织厂的“老虎灶”坏了,没法使用。为了尽快维修好,芜湖纺织厂向上级请示维修问题,并得到了批复。“经研究,同意在尽可能利用废旧料,单位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从你厂大修理基金项下进行修理……”

上了年纪的合肥市民也有不少关于“老虎灶”的记忆。家住合肥市双岗街道的陈德年回忆说,“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双岗街出现了两家老虎灶,就是茶水炉,我家就是其中的一家。”那时人们喝水多不在自家烧了,而到水炉冲开水喝了。解放后,双岗渐渐出现了许多工厂、学校和机关单位,他们喝水也多到水炉冲水用,二分钱一瓶。为了零钱使用方便,合肥水炉合作商店的领导还想了一个点子,用猪骨头加工成片,再用火烙成二分、一角、五角的字样,取名叫水尺,发兑给各家水炉,代替零钱统一使用,就是全市通用。个人或单位可拿用人民币等值兑换的水尺到水炉冲水用。

早期水炉的水源都是用的河水,直到1954年合肥市自来水厂建成后,市政府为了让老百姓能喝上自来水,优先给全市茶水炉安装了自来水,从此市民们就喝上了自来水。但由于水厂初建,规模较小,供水量不大,一般老百姓家庭还不能安装自来水,但又想让老百姓都能用上自来水,于是就在全市的各个街区选择一些点,安装一个个露天水龙头。由街委会安排一些困难户人家去看护卖水,即供水点。陈德年说,“当时双岗街仅安装了一个,就在街中段一个大巷口。用木板围一个一二平方米的小房子,由一位曾在双岗靠卖绿豆圆为生的老夫妻俩看卖,二角钱一担。”

由于当时人们烧水并不便利,很多人都必须依靠茶水炉子来供应热水,因此茶水炉子的生意就非常好。1983年1月7日《财贸工作简报第4期:熟水店交给个体户经营效果好》档案中记载道:“过去迟开门、早关门,群众买开水常排队。现在每店一人站炉,全家轮换当班,早晚忙时一家老小全部帮。一般早晨5点开门营业,晚上九十点钟打烊,群众用开水很方便。不少熟水店门前还放上小桌子小凳子,摆起了茶摊,既扩大了营业,又方便了过往行人喝茶。”

上世纪80年代,熟水业经营户每月能挣200多元

虽然茶水炉子的生意比较火,但烧茶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每一座老虎灶身上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因为它必须确保在人们起床之前烧开足够多的热水,否则周围群众的生活就要受到影响。所以,老虎灶的店主们每天凌晨3点钟就要开始烧水了。从生炉子到水烧开,差不多要到5点前后,这时候,人们也大都起床了,老虎灶便会陆续等来打水的客人。从清晨五六点钟便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关门。除了购运燃料、烧水卖水之外,挑水是最繁重最劳累的活儿,早期的老虎灶因为用水量很大,老虎灶的主人还必须得请专门的挑水工,提前从河边将水一担担挑到储水缸里,再用明矾沉淀、净化,以保证水质的清洁。

虽然茶水炉子生意红火,但是“生意”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省档案馆馆藏的1961年8月9日《关于将理发、浴室、熟水三个行业工资改变制度后的情况书面汇报的报告》中就记载了熟水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熟水业则是迟开门,早打烊,冲水排队,消极经营,并且经常随意关闭停业。”档案中分析了茶水炉子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熟水业的特点是店小、分散,既不需要较大的资金,也不要较多的劳力,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只适应于夫妻店、家小店……”“实行三统一包的制度后价格统一管理,煤炭统一分配,公积公益统一保管使用,费用开支由各户包干,这实质上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熟水业的领导,收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良好效果。另外行业中的劳力问题也同时得到解决,如七更点水炉过去遇有一人生病就关门停业,现在业务忙时,小孩和岳父都一齐帮忙,当前的劳力问题解决了,也为今后的后继力量作了准备。”

在1983年1月7日《熟水店交给个体户经营效果好》档案中,则记载1983年芜湖市熟水业有46户,58人。“一九五八年以前,这个行业是由个体户经营的。一九五九年初搞了集体化,成立熟水业商店及所属三个中心店,实行统负盈亏,两年亏损一千多元。从一九六一年七月起,又交给个体户经营,实行自负盈亏,经营情况越来越好。”

该档案中还提到经过承包之后,茶水炉子的生意有了明显的起色。“近三年这种很不起眼的小小熟水店,上交国家的营业税、所得税一万五千二百七十八元。按照规定提取的公益金和管理费,除用部分人员的生活补助费、丧葬补助费和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炉改等费用外,积累了三万多元。”

“多数熟水店的收入比统负盈亏时增加两倍左右。”档案中的数据显示,46户熟水店中,每月营业额在150元至300元的有31户,300元以上的10户。比如:小户胡长英每月挣得75元,中户张顺凯每月挣得130元,大户许长兰每月挣得211元。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现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煤气灶、电水壶,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老虎灶这个曾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伙伴,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却是老一辈人挥之不去的温暖记忆。

□梁庆云 马晶晶何芳芳

新闻推荐

提高急救水平

9月4日,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家家景园社区在创业街开展生命急救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现场教学急救知识,切实提高参与人员的急救...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