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唱好始得唱响 贺潘木兰《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

新安晚报 2021-06-17 09:19 大字

□合肥王长安

中国戏曲,究其根本应属听觉艺术。这不仅从早期大量有关戏曲的论述多被称为“曲论”或“唱论”可得印证;即便从表演和演出形态,也可窥其一斑。早期的演员,人们习惯地说他们是“唱曲的”,演戏被名之“唱戏”,看戏则理所当然地被说成“听戏”。甚至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戏曲,是综合艺术、视听艺术或者歌舞演故事,其实是清代从魏长生到高朗亭,再到程长庚,把演员的装扮表演提升到很高层次,并最终在京剧中确定了“四功五法”才渐次形成的。即便如此,“唱”(唱念做打)与“歌”(歌舞演故事)仍是首当其冲的。

由演唱一门或者主要依据演唱,派生了京剧的“新老三鼎甲”“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以及越剧的“袁、范、尹、傅、徐、戚、王”等“十三派”和豫剧的“常、陈、崔、马、阎、桑”等“六大名旦”,甚至众多的地方戏曲表演或演唱派别。由此构成了中国戏曲有别于其他一切戏剧形式的独特风采,也着实形成了迄今仍风头不减的“演员时代”。“唱”之于戏曲简直就像面粉之于面包,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主材”!当今戏曲艺术的式微,理由纵然有千条万条,演唱艺术的退化,当属理由中的理由。

戏曲演唱的重要,不仅在于人们一直把演戏等同于唱戏,视唱为演,无唱即无戏;更在于“唱”还是“戏”的主要载体,故事、人物、美感等主要审美信息,都要靠它来传递。没有了唱,戏曲的美感功能便难以实现。很多优秀剧目之所以家喻户晓,很多消失的剧种之所以还能留住人们的一丝记忆,很多既往的演员之所以还不曾离我们远去,究其根本,正是得益于他们创造的那些优秀演唱的存在。好的演唱能超越剧目、超越舞台、超越时空,纯化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而嵌入人们的生活中。

黄梅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演唱的成功。一说到喜爱黄梅戏的理由,人们总是把“好听”二字挂在嘴边。诚然,“好听”离不开音乐的远端设计,但人们感知的还是最终由演员口中送出的演唱。远端的一切成果,均须由终端的完美显现来了结。故此,黄梅戏的好听,演员们的演唱功不可没;黄梅戏的成功,也与演员们的成功密不可分。正缘此,人们亦有理由认为,当今黄梅戏发展之不尽如人意,或许正与具备较高演唱水平的好演员不足有关。如今的剧场里,还有几个演员可以不依赖扩音设备,而把声音送入哪怕是最后一排观众的耳鼓?还有几个演员可以不仰仗字幕,而让妇孺老幼听清楚,哪怕是含有生涩典故的每一句唱词?还有几个演员可以仅凭自己的艺术悟性,演唱出曲谱以外的声腔韵味并自成一派?可见,国粹究竟“粹”与“不粹”,演唱是扛有大责的。

幸喜有识者已先见于此,以有生之年做有益之事。此公即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潘木兰先生。木兰先生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安庆艺校,先在黄梅戏舞台上“唱念做打”,继而从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最后又回到母校任教。直到退休前,他都以全部之身心投入黄梅戏演唱这一戏曲“主材”的研究与教学。不独为黄梅戏培育了多位在演唱艺术上成就不凡的中青年演员,而且也在不经意间,填补了黄梅戏研究和学术建设上的一项空白;不独使所在学院在黄梅戏声腔教学上特色显著,而且也使得主要依靠该校提供表演人才的安庆市各级黄梅戏表演团体,在演唱上优势明显。

木兰先生的这本《黄梅戏声腔研究》与以往有关黄梅戏的其他著作不同,没有过多的理论放言,也不追求过分的学术气象,而是聚焦微观,细细体味,心无旁骛而又颇具视野地把黄梅戏演唱的学理技法研深钻透。对黄梅戏如何“唱好”,并进而实现“好听”,作了大量的既定性也定量的条分缕析,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关于声腔“唱”与“润”、“曲”与“润”辩证关系的探讨,及“三功四法”(声、字、气;情、字、色、味)的体悟,均别开生面,义理交融,无疑将对黄梅戏声腔的学科建设和黄梅戏演唱的理论开拓有所裨益。应当被视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基础性和方法性的理论著作,一份饱含体悟与用心的成果与奉献。

当今,黄梅戏的发展遭遇了新的瓶颈,连续多年业绩平平。很多演员已多年不练功、不练唱。这里或许有待遇低、诱惑多、机会少等客观原因,但是一个演员的沉沦或者一个剧种的退化,往往就是由训练尤其是对唱腔训练的废弛开始的。一旦没有了演唱上的真功夫,竞争力就会弱化,观众就会疏离,剧种也就岌岌可危。“国粹”盛名下,其实已难副。木兰先生及其著作的意义,正在于它让我们读懂了他对戏曲本质与戏曲危机的认识,看到了他对黄梅戏的忠诚与挚爱。我们如果真心希望戏曲复兴,希望黄梅戏持续“唱响”,那我们就肩起我们责无旁贷“唱好”的责任,让久违的练声、练唱、揣摩唱腔重回我们的生活。

“唱响黄梅戏”,必先从唱好始!

新闻推荐

大杨镇首个纯商业小区业委会成立

探索建立“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日前,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首个纯商业小区海亮兰郡小区业主委员会在...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