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上 巢湖风姿
《礼赞七十年 合肥好画卷》剪纸作品中,开篇就是有关于巢湖。
尹修平在创作树雕画。
版画《巢湖颂》。
尹修平的树雕画作品。
石涛《巢湖图》。
巢湖是一幅山水画,春之生机、夏之绚烂、秋之静美、冬之清丽,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人将巢湖入画,蕴大千美景于方寸之间,缓缓勾出、轻描淡染,便又是另一番动人心魄的美。画中的巢湖总是令人动容,一笔一墨、一勾一勒、一动一静,都饱含着画者对这片山水的炽烈情深。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方寸之上的巢湖”,感受艺术家心中的别样巢湖。
跨越千年的水墨巢湖
巢湖往北,有一个王乔洞石窟,这是江淮之间唯一的石窟艺术宝库。洞内两侧壁上,有隋代石刻佛像数百尊,另有麒麟、狮、虎、象、马等动物浮雕多处。在热爱者看来,有物的立体、人的造型、国画的线条、书法的技巧、诗词的意境,蕴含情趣盎然之景,生机勃勃之态,“看着这石窟内的浮雕画像,总觉得有画仙向巢湖走来。”
别说,清朝初期,真有位“画仙”来到巢湖,他就是清初四僧之一的大画家石涛。据考证,康熙年间,53岁的石涛应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李天馥和庐州府太守张见易的邀请,从扬州来庐州游览。旅居合肥数月,石涛常常到“合肥四大家族”之首龚家的稻香楼做客,赏四时景致、览八方风情,并与友人、地方文儒以诗画唱和,十分惬意。
返程时,石涛乘船经过巢湖,正好遇到了连日大风巨浪,为了安全只好“十里五里一泊船”。这天,船停靠在金沙河畔,闻讯赶来的巢湖农家为表敬仰之情,特地摘了一枝含苞待放的荷花送给石涛,并请他赠诗一首。大受感动的石涛慨然应允,即兴成诗两首,留下了传世佳句:“吾只爱诗不受钱”,“一枝菡萏最堪怜”。到了中庙,石涛几次登临庙阁眺望巢湖,饱览水天浩渺的湖光胜景,终于将深情凝于笔端,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巢湖图》。
2017年,天津博物馆遴选馆藏精品,举办了“清代前期绘画特展”,其中就有石涛的《巢湖图》。作为石涛山水画的代表作,《巢湖图》在技巧上将“新意”发挥得淋漓尽致,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方圆相映,秀拙相生,浑然天成。构图也颇为新颖,湖面水光潋滟,数只小船停泊湖畔,岸上垂柳依依、树木郁郁,房屋村舍相映成趣,湖中小岛云雾缭绕,阁楼工整秀丽,整幅画作具有变幻无穷的意境、充溢着盎然蓬勃的生气,可谓处处精湛。
尤为珍贵的是,石涛在画作上方洋洋洒洒题诗四首,记述了其过巢湖风波行程的传奇之旅。前三首诗,用了石涛独特的篆隶结合书体,第一、二首秀雅轻灵,第三首苍润丰腴、墨色浓润;第四首用行书体,字或粗或细,或大或小,时工整时不羁,将前段隶书意味保留在书法中,笔断意连。前后虽是不同书体,气与意却是一条脉络,相通相连。纵观整幅《巢湖图》,诗书画相得益彰,堪为三绝。
《巢湖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描绘巢湖风光的传世名画,它的出现,让巢湖在民族文学史、绘画史上都留下了惊人笔墨,也对巢湖一带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潜移默化之下,巢湖地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流派——“巢湖画派”,开创者童雪鸿擅长画巢湖的五谷丰登,其书画格调高雅、构图意境清新、工笔写意并重,富有浓厚的巢湖父老乡亲生活感;传承人童萱帧画出了巢湖的山水佳丽,一景一物、一山一水都融入到水墨中,动中有静、妙不可言。
原巢州画院院长杨为农的仿古画,更是将“巢湖画派”绘入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为农种过三系杂交水稻,做过林业工、锅炉工,学过二胡、笛子、唱戏,历经波折终于选定了中国画创作之路。巢湖万顷波涛是他的灵感源泉,山川林木、飞瀑流泉、草屋小桥、高空云气,把千山万壑、千景万象收于咫尺之间,古貌古韵、古风古味,却又不落窠臼、不趋陈规。
杨为农笔下的山,近山如虎踞龙盘,浓淡干湿的墨点和线条,将苍翠欲滴的巢湖山景“推”到人们面前;山顶的云,如雾如烟如岚如霭,嫋嫋若飞,灵动自如。更为难得的是,浸润仿古画多年,杨为农经过反复探索尝试,掌握了在泥金纸上作画用墨的规律,所作的山水画古意深深、其境幽远、华贵非凡。
“巢湖画派”的形成,源自画家对巢湖的深厚感情,画里的巢湖更为动人,一笔一墨都是情。
徽派版画雕镂厚重巢湖
走进安徽名人馆,名为《巢湖颂》的巨幅版画令人震撼: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巢湖,被刻刀和画笔浓缩到了恢弘长卷上,四时之景、悠久文明、厚重历史跃然其中,精雕细镂、摄人心魂。《巢湖颂》长16米、高2.44米,总面积达40平方米,尺幅之大创下了“全国之最”,这是著名版画家师晶历时一年,为美好巢湖、美好安徽代言的呕心力作。
说起师晶,不懂画的人可能不太熟悉,不过他的另一力作——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内的巨型壁画《黄山胜景·天下奇观》,相信很多人都曾见过。这幅巨型壁画,已经成为合肥乃至安徽对外窗口的靓丽名片,在迎来送往中向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展示黄山的魅力,展现徽派文化的丰厚底蕴。在百年名校合肥市逍遥津小学的版画工坊,师晶还创作了版画作品《天柱神韵》,用徽派版画语言讲述皖山徽水的丰厚底蕴。
安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唐、成长于宋元,明代中期登峰造极,留下了丰富璀璨的“徽派版画”文化瑰宝。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以赖少其、师松龄等为代表的安徽版画家,弘扬徽派版画艺术优秀传统,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版画,被称之为“新徽派版画”而载于史册。师晶正是师松龄的儿子,他坚韧执著地追求版画艺术之路,也是父亲50多年艺术生命的延续。
如果说《黄山胜景·天下奇观》,是师晶对父亲版画艺术的全面研究和学习,凝聚着父子两代的版面情深,那么《巢湖颂》则是师晶为弘扬和拓展版画艺术,打造一个内涵更丰富、个性更鲜明的新徽派版画现代图式的探索和实践。为了创作好《巢湖颂》,讲述好巢湖故事、安徽故事,师晶曾多次环巢湖写生取景,并邀请了著名文史学家翁飞、戴健、周怀宇等作为专家指导,丰富了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40平方米,于画作而言着实宏大,但是于巢湖的悠悠历史却是沧海一粟。师晶以长卷的形式,从“构木为巢”的古巢湖到“大湖名城”的今庐州,跨时空、全方位地再现了上下五千年、纵横数百里的巢湖流域,焦姥托梦、巢湖水师、鱼米之乡、三河古镇等“巢湖元素”尽在其中。整幅版画既呼应历史、表现传承,又呈现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和风貌,展示优秀灿烂的巢湖文明,歌颂祖国强盛的幸福生活。
让版画爱好者欣喜的是,《巢湖颂》汲取了古代徽派版画以阳刻线条造型的特色,融入现代版画、油画、国画等艺术养分,刀法谨严、精雕细镂,构成了具有民族意识、时代生活气息以及鲜明个性特色的版画语言,既古典又现代,丰厚饱满、气韵生动,充满了沉雄浓烈和律动传神的艺术感染力。尤为绝妙的是,《巢湖颂》采用了新徽派版画的木刻原板设计制作,不借助于拓印而是以壁画的形式原版展出,独此一幅。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未来,师晶将继续用新徽派版画讲好民族故事,描绘出徽文化的精神图谱。
民间树雕勾勒写意巢湖
相比古建筑、古文化,“非遗”显得更栩栩如生,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代代相传,见证着“草根智慧”的生命和活力。从巢湖边走出来的民间艺术家尹修平,将家乡“画”在树皮、牛角和麦秆里,成为代言家乡的“巢湖三绝”。
树皮可以画画?这项很多人还没听说的技艺,早在清朝年间就流行于巢湖边了。尹修平介绍,树雕画是巢湖苏湾的传统民间艺术,最早起源于清朝初年。当时,苏湾山里许村有一个姑娘特别喜欢画画,跟着做私塾先生的父亲认真学习。后来,姑娘嫁到合肥,常常怀念巢湖的青山绿水,一次在水边见柳树皮很粗犷,就带回了家。经过巧妙构思,姑娘在树皮上制作成山水画,后来在李鸿章的影响下走向市场,很是畅销。
“树雕画艺术附着于农耕文化,吸纳民间文化营养,满足百姓生活情趣,具有良好寓意和人文价值,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生存的基础。”尹修平说,他就出生于手工艺世家,从小就跟着长辈们学习树皮画。画得多了,尹修平渐渐觉得树皮画虽然很美,却存在着立体感不强的缺憾,他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终于改良创作出了“升级版”的树雕画。
制作“树雕画”极为繁琐。首先要捡拾树皮、树心、树根为原材料,尤以当地长期被溪水冲刷留下来的水柳、榆树枯木为佳,为了找到好的枯木常要在深山里呆几天。选好材料,要晒干浸泡、蒸煮、烘焙、定型,让木材变得防腐而不易变形,再根据画作需要对枯木进行切割、黏贴后,再细细雕刻、上色,补景,最后再上油防腐、装框。林林总总,需要十几道工序,至少需要十几天的时间——这些说起来顺溜、做起来熟练的工艺,却是尹修平耗时经年炼就的结果,光是熬制适合黏贴枯木的胶水,他就摸索了约两年。
好在成果令人惊喜。小小的枯木,经过尹修平的妙手雕琢,“摇身一变”成为群岭孤峰、奇石沟壑,“嵌”入丹青勾勒的山水、飞鸟、走兽中,同时兼具浮雕的韵味、国画的灵气、超油画的立体感,让写意的中国画变得更加生动了。38岁那年,尹修平完成了第一幅树雕画《湖光山色》,枯木雕成的山峦气势磅礴,山沟、山洼立体可见,这幅前所未有的融绘画、书画、雕刻于一炉的作品。
在尹修平的影响下,长女尹元红也加入树雕画的创作中,父女俩在此基础上探索创作了牛角画、麦秸画。顾名思义,牛角画就是以高原所产的牛角作精加工切割,取其色泽柔润、富有质感、半透明且有夜光的特点,按设计好的草图拼装粘贴。而麦秸画是将麦秆入画,利用其自然光泽和纹理构成画面,古朴典雅、生动自然,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们创作的树雕画、牛角画、麦秆画被称为“巢湖三绝”,树雕画曾荣获国际金奖,麦秆画也多次获奖,远销海内外。
得到认可固然重要,但尹修平更注重的,是让树雕画这一巢湖传统艺术不断传承发扬。20世纪80年代,尹修平就曾在家乡建立了“巢湖市苏湾工艺美术厂”,让树雕画在民间保持丰厚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也为树雕画传承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大平台。他还打破了家族传承的束缚,将技艺传承后人的同时,还面向爱好者广收徒弟,并在政府帮助下举办免费培训班,多渠道培养树雕画技艺传承者,经常义务参加各类宣传、展示活动。
如今,年逾古稀的尹修平已经退居幕后,将衣钵传给女儿。但他偶尔也会“重操旧业”,将他热爱一生、钟情一生的巢湖,在画中装扮得更加动人。
巧手剪纸“剪”出美好巢湖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扭一转,随着指尖的灵巧转动,旖旎的巢湖风光跃然纸上,姥山岛、中庙栩栩如生。热爱巢湖的人,总会利用一切艺术形式“表白”巢湖,“新合肥人”丁健、八旬夫妇王侠夫、梁朝娥用巧手,“剪”出了大美巢湖。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蕴含着独特的农耕文化内涵,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地处江淮之间的巢湖地域,也有着剪纸祝福的古老习俗,人们以农耕相关的民俗活动为灵感,用剪刀或者刻刀创作剪纸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结婚时贴“喜花”,巢湖地域的人喜欢剪“鸳鸯戏莲”寄托夫妻恩爱之情;过年时贴窗花,人们最爱剪“金虎送宝”,蕴含着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的朴素心愿, 或是剪“八仙过海”“天仙配”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愿景。
家住巢湖中庙社区的王侠夫、梁朝娥夫妇,也是自幼结缘剪纸之后便倾情终生,年复一年地用剪纸作品讲述巢湖故事、记录美好生活。中庙、姥山岛,烟波浩渺、帆影迷离,开渔节、放牛节……巢湖的一景一色、一事一物,为王侠夫老两口提供了精巧构思,他们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在色纸上镂刻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一幅幅剪纸作品构图新颖、技艺传神、栩栩如生。
剪纸,并不是一把剪刀、一方红纸,简单的齿距开合、指尖转动,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和执著。
丁健是个“90后”,虽然才年过30,却与剪纸结缘十年有余。关于剪纸,他印象最深的画面源自幼时:大人们忙前忙后张罗婚礼,村里的老人拿着一把生锈的大剪刀,安静地坐在一隅不停翻剪着,一会儿就将红纸“变”成了红双喜,阳光下随风微动的“囍”是家人邻里的欢声笑语。从那之后,丁健就迷上了剪纸,常常拿着剪刀创作属于自己的奇思妙想。上大学之后,他因缘认识了非遗传人张传锦,用作品打动老师收他为徒。
年岁渐长,丁健的剪纸手艺也愈发娴熟,他开始尝试着用剪纸讲述故事、表达情绪。大学毕业,丁健选择留在合肥,成为一名“新合肥人”,与这座城市的牵连越深,他心中的情感愈加浓烈,想用剪纸作品送上祝福。什么可以代表合肥?丁健觉得巢湖当之无愧,“巢湖是合肥最好的名片”,他决定从巢湖开始“一卷知合肥”的创作。
为了让作品不留遗憾,丁健利用业余时间一次次去巢湖采风,拍了成百上千张的照片,回家之后再按着照片临摹,画下剪纸的草图。经过不计其数的修改,巢湖的万顷波涛、湖心卓立的姥山岛、巍峨壮观的文峰塔等,在丁健的指尖别样生辉。长达一年的创作,他的剪纸长卷作品“一卷知合肥”也全部完成,成为礼赞七十年最动人的“合肥好画卷”。
巢湖之滨的长临河古镇上,小镇居民牛家海本是名小学教师,因自幼喜爱剪纸艺术,退休之后一头扎入剪纸的世界。短短数年间,牛家海创作了千余幅作品,已经成为小镇旅游的“活招牌”之一,除了长临河古镇是剪纸作品的永恒“主角”,巢湖沿岸那些见证悠悠岁月的古镇、古桥、古树等,也常常被他栩栩如生地在纸上“复刻”。
三河胡益厚剪纸,将传统剪纸艺术与国画相融合,用一把剪刀、一片红纸将巢湖地域的民俗风情生动剪刻出来,有湖光山色、花鸟鱼虫,也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令人赏心悦目。而方军化则致力于剪纸技艺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用诗、书、画、印、剪五位一体的剪纸风格,让“剪纸画中的巢湖”更具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
剪纸与巢湖,它们都有着古老的生命,承载着民族的文明,巢湖地域的民间艺术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让巢湖在传统技艺中焕发出别样的面貌和风姿。
晨报记者 王靓 通讯员 王礼亮 郑心沁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6日,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合肥市区范围内考点周边共有在建工程项目69个,已全部下达暂停施工通知书,要求...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