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近?
说起抑郁,很多家长可能觉得这个词很遥远,更不会觉得抑郁和自己的孩子会扯上什么关系。最近,有权威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达到了24.6%,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视线融媒体工作室记者了解到,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中,因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前往就诊的青少年占到了80%,近年来,该院一直不断想方设法增设的青少年心理门诊仍然满足不了前来就诊的需求量。
案例 “装病”拒绝上学的女孩患上抑郁症
13岁的琴琴(化名)是某中学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本来活泼开朗,喜欢画画、舞蹈的她之前上兴趣班也非常积极主动。但自从上了初中后不久,她就出现了心情不好,对学习没有兴趣,遇到事情总是往消极的方面考虑。
这种现象到初二的时候更为严重,她会经常以头痛难受等理由让父母给自己请假不去上学。一开始父母会带着她去医院检查,但是检查后并没有发现有引起头痛和身体不适的相关病症。后来父母开始不相信她,认为她就是逃避不想上学而找出各种理由,矛盾冲突、言语过激时甚至还会对琴琴出现打骂现象。
一次激烈冲突后,琴琴终于被送到了心理治疗门诊,最后被确诊为严重抑郁症,需要用药治疗。治疗中琴琴很配合医生,她也透露了自己初中后一直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学习环境,想学但是又学不好,为此她还放弃了多年的兴趣爱好,但是压力还是很大。
琴琴说,她自己之前也怀疑过心理有问题,希望父母能带她到医院治疗,但是父母并不相信自己,总是以“我看你和同学玩的时候开心得很”“一提学习你就这疼那疼”等为由拒绝。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她就再也不想和父母提任何事情了。
案例 一句伤人心的话毁了她一生
晓姝(化名)是一名性格比较内向的初中生,青春期的她也有着自己暗恋的小心思。一次课间时间,她传了一张纸条给同班的一位男同学,恰好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她,并说出了这样的话:“你还要不要脸了,自己都胖得跟猪一样,怎么还好意思给别人写这样的东西。”伴随着嘲笑声,晓姝彻底“崩溃”了。这件事情之后,她再也不敢上学,也不愿意上学。待在家里时间长了,不被人理解的晓姝感到特别孤单,通过网络她认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后来晓姝被确诊为患上了重度抑郁。
晓姝并不属于生理性的抑郁,在反反复复的吃药、入院治疗后,她变得更加肥胖了,这让本身就对自己形象很不自信的晓姝更加痛苦,所以又萌发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在接受治疗期间,晓姝坦言自己的人生就是因为那一句话遭到了彻底的改变。
现象 一条新闻下的4000多条惊人评论
《儿子自杀后,他潜入“约死群”,却发现:原来这里的孩子,每一个都不想死》。5月26日,网上一则新闻引发了热议,这篇报道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净化网络环境、管控社交平台、呼吁良性亲子关系等众多方面做了剖析。但在4000多条评论中,却有一大半是网友关于自己“心理疾病”的揭示。
“家长永远只会得寸进尺,他们说努力就好,是保证你考试成绩足够好的前提!”“我在学校被揍、作业被扔到了厕所,我还要被要求跟人道歉,我不敢去学校,我割腕进过急诊……”“虽然我不至于自杀,但是这种感觉挺难受的,连续三周考试没考好,作业没心情写,天天耗到两点,只睡四个小时,感觉自己很失败……”
每一条“惊人”的评论下,都有超高的点赞和回复。这些网友在评论中肆无忌惮地揭示着自己的痛苦与矛盾心理。
4000多条评论中,当然也有在传递正能量的。网友“双90双”以自己为例,向消极的网友解释,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所谓“得寸进尺”的,呼吁孩子们客观看待自己的家人。网友“广平皖V4”说,自己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帮助更多人走出阴霾。
网络上的东西,虚假真实都有,我们无从判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数量如此之高的直白评论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那些承受着各种压力的孩子们,他们真的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正常”吗?
现象 不断增加的门诊仍不能满足就诊量
5月31日,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外,有许多父母陪同前来就诊的孩子,戴着口罩的他们,看不清脸上的表情,大多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一些父母在周围来回踱步,看上去很是焦急。
“我们从2003年就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目前我们有5个专家,周一至周五每天两个专家门诊,周六周日是非专家门诊。”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耿峰告诉记者,目前门诊实行限号,上午下午各30个号,有许多病人反馈挂不上号。科室从去年11月份开始,每天上午加开了儿童专病门诊,等于每天增加了30号,今年5月份开始,每周二晚上增设了青少年夜间门诊。“自从增设夜间门诊后,还是有许多病人反馈挂号难。从接诊情况来看,青少年门诊量是逐年上升的。”
现象 四个孩子中有一个有抑郁
据《工人日报》5月27日报道,韩国统计局发布一组数据,近一年来,出现过抑郁情绪(连续两周感到悲伤绝望)的学生占比达到了25.2%。2020年9月,世卫组织一份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是15~19岁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第四大原因。该组织称,情绪障碍可能严重影响到学业和生活,逃避社交可能会加剧孤立和孤独感。
日前,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有专家呼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并做到预防和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情况恶化。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在青少年性格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家庭结构不完整、消极的家庭成员关系、不合适的教育方式等,均容易在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负面作用。此外,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师素质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分析 只有当病情影响成绩了才会来就诊
“许多门诊的孩子在后期交流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在得知自己心理有可能有障碍的时候,会和父母说,希望父母能带他们来医院看,但是很遗憾,许多家长并没有当一回事。”耿峰说,家长们一方面可能是觉得孩子说谎、把疾病当借口,不予理睬,另一方面可能觉得孩子出现一些异常举动是青春期叛逆的正常现象。
“许多家长表示,当他们得知孩子的‘异常’已经严重影响到成绩的时候,他们才会重视起来,带孩子来门诊看病。”
耿峰提示,家长要学会正确区分青春叛逆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最明显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对原本喜爱的东西失去兴趣,同时睡眠可能会出现障碍、疲乏、焦躁不安等。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都有睡眠障碍,如果孩子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家长就需要注意了。”耿峰说,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愿意跟自己交流沟通时青春期叛逆行为,其实不然,有可能就是孩子心理已经出现排斥现象了。“青春叛逆行为往往出现在家庭中,对父母转变尤为明显,但大部分孩子的叛逆行为很少会在学校显示,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的相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就需要多加注意了。”耿峰呼吁家长们,如果出现了心理异常问题,家长们不要“讳疾忌医”,应该第一时间进行诊治。
分析 “治未病” 家长切记“反季节”教育
“家长能带到医院来的孩子其实只占较少的一部分。”耿峰坦言,来门诊的孩子有很多已经是情况比较严重了。如果这些孩子在早期得到了关注,那么他们的情况会好很多。
“很多家长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离自己的孩子很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防意识特别的淡薄。”林林说,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目前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预防、咨询工作。林林提醒家长们注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特殊性,一是滞后性,可能三岁时不注重心理的教育方法会在23岁时才会体现出来;二是隐藏性,可能表面上看这个孩子很乖、很听话,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会做出自残或者跳楼等行为。第三个是协同性,孩子的情绪的问题有可能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有可能是一家人的事情,比如说父母情绪管理、隔代教育、不对的教育方法等等。
“这些特殊性,就决定了我们要把一些工作坐在前面。”林林说,大病治未病,所以现在大量的心理健康普及与直播工作非常有必要。“很欣慰,心理研究会的每一场直播,我们家长的参与度在逐步上升,连麦的时候,他们也都愿意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林林说,家长的0-3岁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但有些家长直接把孩子甩给老人,高质量的陪伴是非常有限的。小时候忽略孩子,到了孩子长大了,遇到中考、高考了,就出来控制孩子、给他们加压,这就是反季节教育。“反季节教育伤害性非常大,我们希望家长都不要做‘反季节’教育。”
建议 建立三方有效沟通机制
采访中,记者先后联系了多家学校,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使用率也在逐步增高。某学校心理老师坦言,以前孩子遇到问题不敢来找自己咨询,但随着学校心理团辅活动和心理公开课的开展,孩子们越来越敢于袒露自己的问题了。有心理老师表示,接触到越多的孩子,越发现自己心理学知识不够用,特别希望能有更为专业的老师来加以指导和帮助。
学校心理老师的担忧,其实也是耿峰所关注的事情。“我们特别希望能和家长、学校建立联合机制,这样我们的医生能够定期去学校做心理讲座。”耿峰说,有校长曾和自己说,不仅仅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许多老师也非常的累,也需要有专业的心理辅导。
“我们有几百个会员单位,它们大部分是中小学校,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许多学校,做相关预防、家长关注和老师督导工作。”林林说,经过长期的一线接触,研究会已经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期望未来能为更多需要心理咨询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议 老师入职前最好有职业匹配调查
说孩子“胖得像猪一样”、把孩子的作业在QQ群里展示、把孩子罚站的照片发到家长群……在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也很难避免一些个性或情绪突出的老师的存在。“这些老师对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是欠缺的,他们忽视了孩子的敏感性。”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会会长林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一些敏感的青少年而言,老师的态度、语言有时候会像一把锋利的刀子。
“老师的语言是需要去修饰的,但是我们很遗憾,有些老师他对自己的语言没有任何修饰,情绪来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甚至认为这是爱学生,爱之深责之切。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对孩子心理上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林林说,有些老师“驾驭”不了孩子,只会用罚站、辱骂等方式去教育孩子,这种枯燥刻板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很多有大能量的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老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胜任力。“我们不是说这些老师不好,只是他真的不适合当老师,因为他们没有乐群性,他们不喜欢孩子,有可能看见孩子还会烦躁。所以我觉得老师进入这个职业是需要做一个胜任力筛查的,不是说老师的职业道德有问题,而是职业匹配度的问题,有些人职业匹配度就是不够,那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当老师呢?”
教育视线融媒体工作室记者 汪红霞
新闻推荐
今年65岁的孙万民是合肥市太阳岛花园小区的一名物业保安,5月27日凌晨4点多,孙万民被一名开奔驰车进入小区的男子打伤,起因是...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