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 “救急难”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

合肥晚报 2021-01-25 00:57 大字

2020年5月,合肥经开区成立社会救助“救急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过去的一年,该区共实施小额紧急救助126人次、救助金额6.3万元;意外伤害救助1人,救助金额2000元;重特大疾病救助2人,救助金额10万元。

家住临湖社区的李小伟(化名),1986年出生,在辖区内的一家公司上班,于2013年查出患有骨癌,之后一直接受相关治疗。病痛给予他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打击,更多的还有精神上的压力。因为患病,他没有办法在事业上打拼,还需要年迈的母亲来照顾他。

社区了解他的困难情况后,第一时间按照低保的相关政策将其纳入保障范围,民政工作人员每年积极为其申报相关救助。2020年李小伟医疗总费用15万,医保报销了63993元,社区为其申报医疗救助26697元和临时救助6860元后,自付6万元。社区民政负责人还为他申请区级“救急难”救助18846元,最终自费不到4万元,相关的救助帮扶政策极大地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此外,社区工作人员还定期上门了解他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做好心理帮扶。在临湖社区党委的协调下,公司为其保留了职务,每月发放基本工资,并号召员工为他捐款。

李小伟表示,一系列救助帮扶政策的实施,让他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使他更加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对今后的生活更加乐观。

家住在高刘街道的王正存(化名)患有风湿性关节炎30多年,纳入低保保障多年。2020年初,他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花费50多万元,经医疗救助45780元,统筹基金报销193074元,大病基金报销123682元,临时救助6860元后,个人支付依旧有13万多元。村居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助申请救急难救助50000元,极大地缓解了他家庭医疗支出带来的负担。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始终坚持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完善“救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救急难”快速响应机制以及“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建立村(居)、社区(街道)、区民政部门三级“救急难”主动发现网络,及时掌握辖区居民困难情况。同时,设立社区、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下拨资金专项用于“救急难”紧急救助,进一步织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

刘瑾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后祥

新闻推荐

大房郢水库南侧防护绿地工程动工

本报讯记者从合肥市庐阳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获悉,大房郢水库南侧防护绿地工程日前已进场施工,预计今年6月底完工。该项目建...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