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未来何处安放

新安晚报 2020-12-16 10:51 大字

□合肥宫礼

应是一年好景。

时维九月,深秋与初冬正在四处忙着交接,庄严而热烈。

合肥西北偏北,江淮分水岭之脊,草木青黄,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午后,一轮斜阳悬于正西,苍苍茫茫,颇有古意。一群人来到黄白土上的长岗店。

在我的印象中,江淮之间偏北的集镇,多如此:红红灰灰的色调,高高低低的商场和民房,低调而又略显浮夸,朴实偏又含着张扬。左手牵着农耕文明的传统,右手又合上新潮的节拍。

但这样的景象,在长岗将不复相见。集镇道路两旁,高低新旧的房屋上,红白的“拆”字提醒人们,又一道的轮转,正在这里上演。小镇上的男女老幼,正在搬运居家的物什,鸡狗欢跳。远处脚手架的塔尖,刺破夕阳,淌了满天的蛋清蛋黄。起重机起起落落,不间歇地在给这片岗地注入强心针。这里,新的名字,叫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

暄腾的飞尘中,故去的,体面地故去;未来,正在这片土地上光鲜地铺陈。

我对草木有着莫名的爱惜。过了集镇,即进入植物的天地。乔木的,灌木的,草本的,藤本的,水生的,附生的,青的黄的红的,一层层,一团团,一片片,在风中拉扯着,牵绊着,离逃着,纠缠着,对视着……

老常还教我认识了一株新的植物,香橼,果实似橙似柚,黄澄澄地挂满枝头。但味酸苦,少有人会直接食用。故,虽至深秋,仍呈累累状。此树让我想起了庄周的“无用之用”,正是因为“无用”,所以才得以保全而长存。

同行者,有当地专家一人,引经据典,称岗北一处红石桥,为南淝河源头(南淝河,合肥的母亲河。合肥得名即出自南淝河)。

红石桥附近一小叉荡,是为南淝河源泉,芦苇丛生,风兀自吹。当地原住民称,未见其干涸过。

河流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人们逐水草而居,既是生存之需要,更是栖居的诗意所在。

同行的几位,轻声感叹,如果能住在这里该有多好。

恰在不远处,有一个乡村振兴项目,名云水岗北田园综合体,倚地形而筑。典型的江淮传统民居风格,粉墙黑瓦,有阁有楼有亭有院。一侧为池塘溪水,一面为菜圃小田。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舒适感,让这帮作家、诗人、画家们艳羡不已。躲进小楼,可为雅士;出了门去,即为耕夫。岂不快哉!

未来,我们住在哪?同行者议论起这个话题。大家多是异乡人,从天南海北移居合肥,远离了故乡,飘零了故土,或是遗失了村口的大槐树,或是渐忘了大杂院里桂花荫。住在城市的格子间,感觉如笼中之鸟,亲近不了土地和植物。其间的郁积、烦闷、不安,如同双脚离开土地的希腊巨神安泰。

所以,很多人感慨,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此“森林”当然非彼“森林”,是一种无奈的比喻。

在城市森林中,渴望着亲近土地,奢想着居于林间。

何处安放未来,既是迫在眉睫的抉择,更是身和心的现实需要。

难道说,按照科幻片的逻辑,我们的未来就是那种被冷冰冰的大数字、机器人、人工智能、航天器包围的空间吗?哪怕想一下人机一体化共生,你是不是都觉得后牙根疼?

当然,我们的生活、社交,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离不开集成的现代智能。但我们能不能在数字化与原生态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一路无感的自由呢?

我想,是有可能的。

按照这片土地的设计者、建设者的擘画,他们的未来,是成为自然、产业与生活编织的理想之城,是打造国际化、生态化、智慧化生活空间。

站立在长岗的野地里,空气凛冽而清新,草木轻声细语,偶有鸟雀飞过。有地,有居。

你会想到,这里有些词可以形容,比如生态、富氧、舒适、情感、温度,等等。自有它的原始自然,自有它的板眼节拍,不争,不急。

似乎可以畅想,未来,不再在城市中渴望在林间,你居处,本身就是林间。

用普希金的诗作为结尾吧:

啊,我熟悉的田野、山岗和树林!

新闻推荐

“两节”打假在行动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合肥市从2020年12月11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