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入朝作战 两次与死神擦肩 抗美援朝老兵袁二同:“以赴死的意气奔赴战场”
袁二同。
本报讯 21岁赴朝作战,白天挖洞、晚上搬粮弹,300多发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一名又一名战友在身边倒下……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有70年,老兵袁二同仍能回想起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生死画面。多次死里逃生的惊险经历,让袁二同最想对后辈们说:“和平来之不易,后人更要珍惜。”
以赴死的意气奔赴战场曾多次与死神擦肩
10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老兵袁二同的家中。袁二同今年已有90岁,穿着简朴、整洁。整齐的衣领、利落挽起的袖口和他干练的言行作风如出一辙。记者到访时,他卧室里的小书桌还点着台灯,桌上放着一副老花镜、一杯冒着热气的热茶和一本刚出版不久的《一个都不能少:中国扶贫故事》。离休34年,看书、读报、准点收看新闻联播是袁二同日日必行的惯例。
如今的平淡生活对于袁二同来说,曾是他日夜渴望的美梦。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3月,参军3年多的袁二同跟随部队入朝作战。“我们在晚上跑步过江,一晚上大概跑了50多公里。到了朝鲜后,白天我们就躲在山沟里躲避敌机轰炸,晚上就摸黑行军。”袁二同说,当时大家都是抱着赴死的精神前往战场。
那时,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刚刚打响,在前线,袁二同和战友们白天打坑道、挖猫耳洞,晚上搬运粮弹。“当时我们排上去接替前面战斗的部队。上了阵地后,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感觉身上就没劲了。”战友摸了摸袁二同,发现他浑身烫得吓人。医生一量体温,已经升到了40℃,袁二同在几近昏迷的状态下被战友送到了后方的医院。
“嘴上烧得全是泡,饭也不能吃,我几乎一直都是在昏睡中。”袁二同回忆,和他同间病房的战士有6名,其中还有2名女战士。“最后其他5个人没挺过来,全都走了。”在烧了10天后,他的体温终于降了一点。就这样,送回国治疗了1个月,袁二同终于从“鬼门关”前走了回来,他的身体开始渐渐好转。
1951年冬天,袁二同又回到了朝鲜战场。1953年,袁二同所在的后勤坚攻连突破封锁线时,又遭到了敌军的狂轰滥炸,300多发炮弹在袁二同的身边爆炸。“我的两名战友就在我身边英勇牺牲了,我觉得我可能也会随时被炸倒。”说到这里,袁二同的情绪激动了起来。“我到现在都还老是梦到这个场景。他们还那么年轻,就牺牲在战场上了……”
背大炮进防空洞一个半小时入库72门炮
袁二同儿时在山西高平长大,6岁起便跟着铁匠父亲打铁,一直打到17岁参军,因此,他也练就了一身力气。“参军后,投手榴弹很少有人能扔过我。1947年,作为突击排投弹组的成员,我还参加了三打山西运城之战,左臂还中了三颗子弹。” 袁二同说,在朝鲜战场上,他这一身力气也有了用武之地。
在后勤坚攻连,虽然不再直接参与战斗,但袁二同每天的任务还是非常重。因为军备物资运到前线后需要抢在敌人轰炸之前存入防空洞内,他和战友总在与时间赛跑。袁二同回忆,有一次,运到前线的72门炮,需要马上入库。“炮100多公斤,搬到洞里还有100多公尺远,抬又不能抬,路又上不去。”于是,袁二同决定把炮一门一门背进洞里。前面一名战士背炮,后面一名战士扶着,就这样,他和几个有力气的战士硬是把这72门炮背进了洞里,还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袁二同回到了国内,先后做了连长、团参谋长等。离休后,他还参与到了合肥市第一军休所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总结起自己的战争经验,袁二同感慨:“战争年代,不能怕苦,不能怕累,更不能怕死。我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不叫。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
通讯员 汪晨茜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郑茹)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正式施行。...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