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带笑颜

新安晚报 2020-09-04 11:03 大字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百年祭

□合肥王唯唯

1986年7月19日凌晨,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享年67岁。一绿水青山带笑颜刘惠云/摄

王少舫(1920年—1986年)江苏南京人。父亲王忠惠生前是徽班的京剧老生,在王少舫六岁那年去世;母亲王孙氏,也是一位艺人。王少舫9岁那年,被母亲送到上海从师鲍筱麟,专攻京剧行当中的老生。原先两家定的是八年学艺,然而由于鲍家突发变故,在王少舫学艺的第三年就结束了学艺生涯。庆幸的是,王少舫在这三年中文戏、武戏都学了一些,如传统京剧《碰碑》《昭关》《失空斩》《宋帘寨》等。

1933年,十三岁的王少舫随母亲第一次来到安庆。他在安庆演的第一出戏是京剧《南阳关》。舞台上的王少舫扮相好,唱功也好,得到了台下观众的认可和掌声。都知道安庆是黄梅调的“老窝”,在此地唱京剧,没有一定的功底是无法在舞台上立住脚的。

然而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安庆沦陷。大小戏班逃的逃,散的散。王少舫一家无处可逃,只能待在旅馆,度日如年。就在此时,当地黄梅调老艺人丁永泉找上门来,提出京黄合演,共渡难关。丁永泉的提议对于王少舫一家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雨。经过几天准备,京黄第一次合作在皖钟剧场拉开帷幕。前半场是黄梅调,后半场是京剧。据王少舫回忆:虽是同台演出,那也是你唱你的,我演我的,互不干涉。这就是黄梅戏史上的“京黄同台”。

这期间,在丁永泉、潘泽海等老艺人的支持和帮助下,王少舫参加整理并导演了黄梅调传统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兰桥会》《路遇》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少舫作为京剧演员第一次参加黄梅调连台本戏《秦雪梅》的演出,就担任了剧中的男一号,可见那些老艺人对他艺术表演的肯定。

黄梅调没有音乐,只有“三打七唱”。所谓“三打七唱”,就是演出时只有一鼓一锣一镲。演员在开口演唱前只有锣鼓伴奏,锣鼓一停,演员就站在舞台上干唱,没有一个统一的唱腔和调式。王少舫毕竟是京剧演员,演唱时用京胡托腔已是多年习惯。如果京胡不托腔,张口就站那台上干唱,对于王少舫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演唱形式,王少舫想到了他的京胡琴师朱恒谊。此人长期和王少舫合作,配合得十分默契。王少舫找到他,说:“我在演唱黄梅调的时候,你能不能用京胡托着我唱,给我一个音就行了。”

京胡伴奏,再加上那不同于安庆方言的京白唱腔,使王少舫唱出的黄梅调一下子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好奇,许多人竞相前去观看他的演出,从此王少舫便有了一个“京托子”的绰号。这之后,王少舫将早先黄梅调采用的五声音阶,发展为七声音阶,使黄梅调乐曲的旋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丰富了黄梅调的音乐色彩。用今天同行们的话说,王少舫对黄梅戏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改良了黄梅戏音乐。二

1952年11月,黄梅戏应邀赴上海演出,这也是黄梅戏第一次走出安徽。王少舫、严凤英主演的小戏《打猪草》《补背褡》大受欢迎。这两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情趣盎然,使久居繁华闹市的上海人耳目一新。为此,上海交响乐团为王、严举办了一个黄梅戏唱腔演唱会。交响乐和地方戏合作,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著名音乐家、戏剧家贺绿汀、张拓、卫明等纷纷撰文,称赞黄梅戏是“来自民间沾着泥土露珠的小花”。上海的大公报、文汇报发剧评、剧照,黄梅戏一下“热”了起来。

1953年初,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从安庆调王少舫、严凤英来省会合肥。在筹建期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在王少舫还没到合肥报到前,他和老艺人潘泽海的女儿潘璟琍,参加了由贺龙元帅任总团长的赴朝鲜慰问团。在朝鲜期间,他们和众多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马连良、新凤霞等,冒着枪林弹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受到广大志愿军将士的热烈欢迎。平安归来后,他们立刻赶到合肥报到。

1954年9月,华东地区首届戏曲汇演在上海举办。黄梅戏《天仙配》代表安徽参加,再次轰动上海滩。王少舫、严凤英获得表演一等奖。王少舫作为黄梅戏演员,代表安徽代表团在大会上作了获奖感言。在离开上海前,上海电影厂厂长叶以群,找到安徽省文化局局长杨杰,提出把《天仙配》搬上银幕的想法,杨杰当场表态全力支持。

1955年,由著名导演石挥拍摄的电影《天仙配》在全国公映,好评如潮。“董永”王少舫、“七仙女”严凤英,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有意思的是,有不少观众在给王少舫写信时,必带一句“代向您夫人严凤英问好”;给严凤英写信时,也会礼节性地附上一句“代向您先生王少舫致意”。显然,观众把“董永”“七仙女”当成真正夫妻了。其实,那年王少舫35岁,严凤英25岁,而且都各有自己的家庭。

很多热心观众为此深感遗憾:王严二人在舞台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缘何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也结成伴侣,比翼齐飞呢?尽管观众的美好愿望终究不能代替现实,但王少舫与严凤英这一对舞台上的“伴侣”,在生活中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深厚和纯洁的。

举个例子。《夫妻观灯》原是王少舫和他的妹妹王少梅创作并演出的一出小戏。经过多年磨练,日趋成熟,成了黄梅戏艺术中的精品。然而,当时省里领导看中了这个戏,要求撤下王少梅,由严凤英取而代之。王少舫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然而,王少舫没有想到,他刚把省领导的意见说完,就让王少梅给顶了回去。过了几天,王少舫再次提起“让戏”,王少梅仍然高挂“免谈牌”。一来二去,王少舫拿出“长兄为父”的威严,冲王少梅大发脾气,逼着王少梅“让戏”。王少舫一旦发起火来,王少梅还是怕的,尽管心里一百个不乐意,最后还是含着眼泪答应“让戏”,并手把手教会了严凤英整出《夫妻观灯》。

王家兄妹“让戏”,在当时安徽文艺界传为佳话。三

大家都知道王少舫是位演员,但不知道他还是一位作曲家。由他作曲或参与作曲,以及由他本人演唱别人记谱的曲目众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少舫在《陈州怨》中扮演的包拯属“净行”(花脸),他与编曲共同设计出一套花脸唱腔,填补了黄梅戏没有花脸唱腔这一项空白。

1986年7月17日下午,王少舫强忍病痛,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他们讲授黄梅戏艺术及发展史。当天晚上,王少舫病情突然加剧,被送到医院抢救,因抢救无效,19日在合肥逝世。王少舫告别仪式的当天晚上,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王少舫去世的消息,以及追悼会现场的实况。

树上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熟悉的唱腔,优美的曲调,每当我们听到或唱起这一曲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就会想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和严凤英,他们二人在舞台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黄梅戏最美好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黄梅戏艺术遗产。

新闻推荐

政协委员进社区协商 在小区里能否办“百家宴”?

本报讯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为庆祝佳节,活跃邻里氛围,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山水名城小区党支部提议在小区举行一场“百家宴...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