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指语”教学的先行者 从档案看合肥教育发展(五)

合肥晚报 2020-07-02 00:48 大字

合肥市教育局关于开办聋哑学校的请示报告(1963年)

○关于筹办合肥市聋哑学校有关问题的批复(1970年)

○合肥市教育局关于市聋哑学校发展规划问题的批复(1987年)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前身即为合肥市聋哑学校)(资料图)

1978年,合肥市特殊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开始“双指语”教学。在1982年举办的有12个省市参加的特殊教育讲座会上,合肥市聋哑学校的“双指语”教学经验交流发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好事多磨”的

合肥市特殊教育

说起合肥市特殊教育的发展,可以用“好事多磨”一词来形容。

档案记载,合肥特殊教育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有一所私人办的聋哑学校,学生也就10余人,只教认字和计算技能。但在解放初期时停办了。

1963年,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办聋哑学校一事被提起。1963年9月17日,合肥市教育局向市人民委员会上报了一份《关于开办聋哑学校的请示报告》。通过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这份文件,我们了解到,其实早在1959年,市教育局就计划创办聋哑学校,并且派人到了上海聋哑师资训练班学习,但因当时条件限制,未能办成。当然,在这份《报告》中,重点还是对聋哑学校的班级容量、学习年限、人员编制、校舍设备、入学条件等做了规划。

不过,从档案中我们了解到,这次由市教育局牵头提议的聋哑学校还是没有办起来,但让人欣喜的是,就在同一年,当时的合肥市西市区成立了一所聋哑人业余文化学校,校址设在金寨路小学内,属西区文教科领导。办学经费除来自学员学杂费外,主要靠上级下拨的业余教育经费补助。创办初期仅有学员17人。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聋哑儿童家长也纷纷要求子女能上学。这样到了1965年秋,西市区民办全日制聋哑学校在聋哑人业余文化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设3个班,共有学生40余人。到了1970年,在多方努力下,西市区民办全日制聋哑学校由民办转为公办,正式命名为“合肥市聋哑学校”。至此,合肥市终于有了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教学走在全国前列

合肥市聋哑学校最初的规模是怎样的呢?这从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一份1970年《关于筹办合肥市聋哑学校有关问题的批复》的文件中可以管窥一豹。

在这份文件中,我们不仅得知合肥市聋哑学校的校址在原合肥二中内,而且还了解到当时全校拟编成五个班,每个班招生20人左右,课程拟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文艺等,学生年龄最大不超过14岁。据档案记载,当时的合肥市聋哑学校有教职员13人,设5个年级,实际在校学生78人,实行八年制教育。

和所有的教育一样,特殊教育的发展,首先当然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而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合肥市聋哑学校开展了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试验活动。其中有不少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据档案记载,1973年国家刚颁布“汉语拼音指语字母”不久,合肥市聋哑学校语文教师奚德明就开始使用此法进行课堂教学;1978年,合肥市聋哑学校语文教师杨忠慧又走在全国前列,开始“双指语”教学实验。

所谓“双指语”,是在“单指语”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教学模式。上世纪70年代,北京第四聋校的沈家英老师与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周有光老师,制定了“汉语手指音节”,采用右手拼打声母,左手拼打韵母,一次拼打出一个完整音节。而“双指语”的优势则在于手势清晰、规范,朗读时能有较准确、规范的发音、口形,在拼读词语、句子、课文时,很难听到杂乱无章的语音,在相互用拼音指式做交流时,也能通过清晰的指式读懂语意,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在1982年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和全国特教研究会筹备组联合举办的有12个省市参加的特殊教育讲座会上,合肥市聋哑学校的“双指语”教学实验经验交流发言,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成为讲座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全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合肥市的特殊教育还特别重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以期在校学生能拥有“一技之长”。

据档案记载,合肥市聋哑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创办了西市区聋哑电机厂,工人最多时达50多人,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十几年里为国家创造近200万元的工业产值,同时也解决了30多位毕业生的劳动就业问题。

1975年,合肥市聋哑学校在高年级办了专业班,有剪纸、刺绣、编织、缝纫等专业,后又购置了18台缝纫机,批购了针织厂的刀口布,把多项专业班转变为缝纫专业班,专门生产绒布鞋垫和手套。在生产过程中,对参加劳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劳动补助,暑假参加劳动者按定额给报酬,对参加劳动的高年级学生实行了免费上学。1982年,合肥市聋哑学校又开办了工艺美术班,学制三年,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开设的课程有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篆刻、书法及工艺装潢等。因为注重实践教学,毕业生基本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早在1974年5月,合肥市聋哑学校就按照省里的相关规定,专门建立了医务室等部门。而对家庭经济的确困难的学生,也制定了保障措施,例如规定,农村学生在上学期间生活确有困难的,经过群众评议,首先应由学生所在社、队从公益金中帮助解决,如确实解决不了或解决后仍有困难的,可从当地民劳部门下拨的救济费中酌情给予社会救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肥市的特殊教育事业也在迅速壮大。据合肥市档案馆馆藏的一份1987年《关于市聋哑学校发展规划问题的批复》文件显示,到1987年,合肥市聋哑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一至十二年制的由小学到中学到职业高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学校,当时有班级17个,学生221人,教职工54人,外加校办工厂集体所有制工人70人,教职工合计124人。根据当时的规划,在办好聋哑部的同时,合肥市聋哑学校又着手创办盲部,使班级总数达到45个,在校学生近700人。

到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省内规模较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合肥市聋哑学校也被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确定为全省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在新世纪之初学校更名为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后,更是发展成了集聋盲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康复教育和艺术教育四大办学特色。

□程堂义

新闻推荐

新生报名不用排队 有学校“送号到家” 7月4日起,合肥市区中小学启动秋季入学报名

本报讯7月4日开始,合肥市区初中、小学即将迎来秋季入学报名。这两天,市区不少学校发布了详细的招生方案并创新报名做法...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