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一体”落实困难人员救助民生工程

瑶海报 2020-06-04 09:15 大字

本报讯为保障辖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医疗、康复等需求,七里站街道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横向、纵向“四维一体”困难人员兜底保障网,截至5月底,累计发放城乡低保户1556人次107.22万元,城乡医疗救助15人13.5万元,特困供养3人1.89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805人次6.48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60人次8.76万元;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价格补贴1257人次13.09万元,对15人实施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4.29万元,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做优线上维度,打造数据共享“可视化”。依托大数据库,打造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个社会救助平台可办理多项救助业务。人工录入收集历史数据。通过制式表格导入救助历史数据,形成包括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困难边缘家庭等困难群体大数据库,为救助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线上直接办理形成新数据。以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为切口,办理各项社会救助项目,形成新数据,汇入大数据库。救助受理信息与社会救助手机APP相结合,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可直接查看受益对象享受过的救助数据,实现“高效、准确、公正”认定。同时引入电子签章,做到一网通办,实现从群众的“跑来跑去”到快速办理“网来网去”。

做强线下维度,形成品牌创建“精品化”。全面走访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困难职工、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及时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做“精”品牌。聚焦困难群体,制定街道品牌项目。依据“大数据库”,配备1名社工专职与社区对接,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城乡困难群体调查摸底工作,分类走访,将摸排的信息通过社会救助手机APP直接录入,上传调查照片及视频,明确需求清单,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书,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做“活”形式。各社区先后推出不同服务内容的公益创投项目,持续开展为群众服务活动。如恒通社区“暖宝”幸福驿站成为老年人的“金色手杖”,学苑社区“益修哥”公益维修项目让残疾人展示手艺风采等。

做实横向维度,整合资源链接“常态化”。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优势,整合民生志愿服务队、商会组织、爱心人士、“微心愿”项目等资源,组织“企社”联动,开展“一月一主题”民生服务日活动,引导各类社会群众、组织、团体以捐资、捐物、挂钩帮扶、定点帮扶等方式参与到社会救助中,形成“五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格局。辖区合肥联家商贸公司连续多年捐助慰问金对辖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合肥市政设施建设养护公司定期前往城东敬老院开展关爱孤寡老人活动;板凳爷爷王宏云8年里打出了1800多个小板凳无偿捐赠给特教学校等,打造社会力量参与下的社会救助新模式,整体提升瑶海区社会救助综合能力。

做深纵向维度,实现救助体系“精准化”。健全信息核对机制,发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作用,打破部门壁垒,扩展共享资源,已实现公安、民政、税务、工商、财政、房管、公积金等部门数据联网核查,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精准识别水平。同时构建“政府+社会+社工”的社会救助体系,创设4个公益创投项目,以“困难老职工家访”、“居家养老巡视探访”两项服务基金及专业社工等为切口撬动各方资源,以“瑶海益家”项目化运作为载体,开展温馨家访类、温情相伴类、暖心行动类、携手同行类、为老服务类、为小保障类“六大”行动,促进政社联动、社企协作、数据共享,打造“温度+精度”的幸福民生工程,让困难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通讯员彭笑云)

新闻推荐

“一个不少 凯旋而归” 合肥老年大学向抗疫医护人员捐赠67幅书画作品

本报讯“一个不少凯旋而归”“平安是福”……6月3日上午,在合肥市政府阳光大厅内,一幅幅与抗击疫情相关的书画作品正在...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