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万家灯火耀匠心
编者按
工匠精神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执着,是爱岗敬业、深耕细作的担当,是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勇气。今年1月份,合肥市启动首届“合肥工匠”评选活动,3月份评选结束,10名具备绝技绝活、有较大影响力、取得重大革新的突出人才获得“合肥工匠”殊荣。今天起,本报将开辟“合肥工匠之星”专栏,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
从跨越黄河天堑到坚守戈壁荒漠,从转战江淮之滨到奉献雪域高原,14年职业生涯,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凯始终奋战在电网建设一线。截至目前,他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6项、发明专利1项。
坚持科技创新之路
李凯先后参与国内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黄河大跨越、世界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攻克诸多技术难题,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
他牵头组建技术创新工作室,将毕生所学不遗余力地传授给青年员工,带领他们钻研技术,引领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
怎样才能让施工方案更“接地气”?怎么才能100%确保施工安全可控、在控、能控?李凯最善于“做减法”,优化和简化现有方案,提升施工效率和效益。
在向家坝(云南和四川交界处)至上海、锦屏(四川凉山州境内)至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吉阳长江大跨越组塔施工期间,他自主设计、研发“抱杆组立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对242米高跨越塔施工受力点、受力载荷等重要参数全过程监测;他开发出“张力放线智能监测系统”,能有效降低放线施工中安全风险,被国家电网公司列为2011年重点科技项目;他研制“导地线弧垂观测系统”,能有效规避雨雾等恶劣天气下弧垂观测误差;他针对特高压工程与生俱来的“重和难”,开发设计“2牵3”放线施工走板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大截面导线放线施工工艺的完美掌控。
而今,他是“李凯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创新创效,成果丰硕。2017年12月,该工作室被命名为安徽省第三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先后亮相北京国际创博会、安徽省职工技能比武运动会、“全国双创活动周”合肥分会场。
援疆援藏勇挑重担
2012年6月,送变电公司承建750千伏新疆与西北联网工程,线路通道大部分位于戈壁荒漠,没有通信信号,没有生活水源,一年内有效工期仅有8个月。任务重、工期紧没有吓退李凯,凭着不畏困难的劲头,他远赴千里之外担任工程项目总工。
白天走现场,晚上写方案,李凯带着团队顶酷暑、抗风沙、战严寒,奔波在项目部和各施工点之间。每天,他逐一校对每一处特殊地形施工措施,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工作至凌晨是家常便饭。最终,他所负责的标段在全线综合成绩排名第一,比计划工期提前2个月完成。
2016年9月,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电网建设,李凯又一次挺身而出,留下尚未满月的女儿,投身援藏。高原反应是李凯进藏后最大挑战,初来乍到,他的睡眠质量不好,伴随头痛等症状,但他硬是咬着牙挺了下来。
坚定职业发展路径
14年职业生涯,一年有340天在外施工,既要克服对家人的牵挂,也要战胜野外作业面临的诸多困难,由于长期顶酷暑、抗风沙、战严寒,李凯落下了一身毛病,尤其是他那因严重湿疹,以致骨头变形的双手。李凯虽是“80后”,一双手却像极了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手,甚至洗手后就会起泡,奇痒无比。“心存敬畏,不负韶华。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让国家电网线路更加坚实,让老百姓用电更安全、更放心、更可靠。”李凯说。·本报记者 李想·
新闻推荐
漫长的“假期”过后,生活逐步步入正轨,孩子们陆续“复学”,虽然“假期”里,家长们不忘督促孩子学习,但仍有不少孩子存在学习习...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