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 打造世界一流园区 助推合肥发展迈向新高度
奋进中的合肥高新区
东超科技研发空中成像技术智慧助力防疫
中国声谷
晶澳太阳能点亮高新科技
内容摘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诞生之日起,合肥高新区即被注入追高逐新的“基因”。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紧紧抓住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高能级的创新引爆高质量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以高质量的新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运行,朝着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阔步前行。
2016年以来,该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区共有11家企业参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工商注册企业数从13705家净增到31690家,连续四年保持25%以上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03家增加到1192家,复合增长率超过30%。
2019年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合肥高新区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位居第六。
高举创新最靓名片推动原始创新
中国第一颗5G毫米波滤波器、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世界首款AI+生物识别手环、全球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提及这些中国、世界第一,人们由衷赞叹。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户籍”——合肥高新区。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竞争格局中,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合肥高新区敢为天下先,走出了一条由“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发展之路。
2017年2月,全国第二个综合性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随后中国科大高新园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参照“硅谷—斯坦福”发展模式,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等研究型院校集聚和溢出效应,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安大绿研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产业育成等融通并进的科学生态。
在发掘本土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合肥高新区积极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在园区联合组建新型创新组织,引进培育了中科院重庆院合肥分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亚琛(合肥)创新研究院等40多个新型创新组织,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创新企业聚合发展的“类硅谷”科学生态。
“我们围绕‘2+8+N+3’重大平台载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至2019年底,该区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余个,各类科技孵化平台91个,均占全市70%以上;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
合肥高新区还在原有产业发展路径上持续提升优化,形成“平台型企业—原创新兴产业—区域创新崛起”三重递进、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推动企业、产业和园区之间边界开放、结构重组和资源聚集,强化创新转化为产业的速度和深度。“我们依托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基本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原创性先导产业。”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夯实产业根基
产业,自始至终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支撑。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方能赢得主动权,赢得未来。近年来,合肥高新区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步步抢占战略新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己亥末,庚子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安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日产8万支;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日产10万支;同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每批次生产1.7万瓶……合肥高新区相关企业加班加点,这些物资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及时运往湖北、安徽等地抗疫一线。
如此多的生物医药产业在疫情防控战中各显身手,得益于合肥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先后获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省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集聚发展基地、市健康医疗小镇,大健康产业规模总体保持较快增长。至2019年,合肥高新区大健康产业集聚企业260余家,产销规模近500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合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背后有众多来自合肥高新区相关企业的支撑。
数据显示,至2019年底,合肥高新区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95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分别是2015年的2.8倍、2.3倍。区内现有设计类企业146家、制造类企业1家、封装测试类企业9家、设备材料类企业26家、其他类企业13家,初步形成半导体全产业链格局。19家企业技术、产品在行业细分领域排名前三。13家设计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设计业增速位居全国前十。作为安徽省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9年合肥高新区实现产值284亿元。
“无论是设计环节、封装测试环节,还是设备材料环节、设备环节,都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合肥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中电38所发布 “魂芯二号”产品、华米科技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首颗AI芯片“黄山1号”量产落地;安徽芯智科技业界首款车规级AI语音芯片正式发布;芯碁微装生产的半导体无掩模光刻设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围绕“中国声谷”核心品牌,合肥高新区积极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目前,该区已经形成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一批企业为龙头,集聚人工智能企业805家,实现产值810亿元,覆盖了从底层硬件和数据计算、技术层算法和通用平台支撑到应用层智能终端产品和行业应用方案的各个产业链环节。
而在量子产业领域,中国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3院士组成的量子科技“GDP”国家队,已在合肥高新区设立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分别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目前,该区拥有量子关联企业30多个,在云飞路形成了全国有名的“量子大道”。
“我们将瞄准产业中高端和中高端产业,广泛汇聚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领域企业和项目,大力招引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补齐、壮大、拓展创新型现代产业链条。”合肥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区严把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关口,避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落后项目。
推进改革创新打造投资“沃土”
招商政策提供保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合肥高新区始终坚持开放、绿色发展,在外资项目的招引上,坚持把高质量放在首位;在产业方向上聚焦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软件等高端产业;在目标设定上紧盯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把优质外资项目的引进作为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目前,全区外资企业突破500户,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22家;近四年来新签约项目超900个,协议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全区在谈重点项目近300个,意向投资超1700亿元。”合肥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向来是企业、项目投资的关键因素。合肥高新区从2014年实施扶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2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效应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撬动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惠及企业超12000家次。
2019年,“2+2”政策升级成“1+N”政策——政策支持更精准,进一步丰富了支持发展的产业类型,使政策条款更加符合主导产业发展定位;筑牢产业发展资源全链条,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创新、平台等资源,出台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基金聚集、股改上市等政策;聚力区域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和平台双轮驱动,场景和生态双重赋能,出台支持新经济聚集发展专项政策,用实实在在的政策,倾力打造真正的投资“沃土”。
加快推进改革创新,为优化招商环境建设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合肥高新区开启“全项一窗受理”,所有窗口提供“无差别服务”,让投资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进一扇窗、办所有事”。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该区不断创新创优服务,形成招商引资企业专人负责制、遇特殊情况有特别要求的企业可预约24小时服务制、银行网点登记一体机自助服务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2018年4月,合肥高新区发出全市首张“零跑腿”营业执照,率先实现企业登记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最大推动力。
“我们还着力构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努力实现技术、人才、资本、政策等全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因在推动“双创”政策落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融通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成效显著,近日合肥高新区获国务院通报激励。
落实新要求迈入全球园区前列
登临蜀山之巅,极目远眺,128平方公里的合肥高新区路网纵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服务发展大局,持续推进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着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化、功能高端化、品质国际化建设,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坚实硬件保障。
书就宜居宜业高新画卷。2016~2019年,合肥高新区持续推进园区市政道排、民生工程、生态绿化、水电气热等财政投资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68亿元。
市政路网生态化。围绕“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紧跟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步伐,探索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优化道路排水设计,发挥绿地和道路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建设生态化道路。累计建成通车皖水路、彩虹路等道路约78公里,内成网、外成环的路网格局正在形成,园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景观绿化精细化。坚持把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绿化建设管理办法、绿化施工及养护导则,大力推进绿化考核工作机制,以严格考核促进绿化精细化建设和养护,引导园区绿色发展。累计新增及提升绿化面积约438万平方米。目前,该区整体绿化面积达900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约45平方米。
功能设施高端化。2016~2019年,合肥高新区共建成交付合肥高新创新实验中学、海棠路幼儿园等学校、幼儿园15所。建成城市阅读空间5处、特色公安综合警务站3处。2020年又继续发力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21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过程中,我们注重为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孵化提供试验空间和创新土壤。比如,未来教育场景与科大讯飞签订教育大数据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全区17所公办中小学中14所完成了智慧课堂建设,完成率82.3%。”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区域文化共享、安全保障、惠民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持续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升温。
2018年4月,合肥高新区正式被科技部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并明确了“2020年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迈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的战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五高地一示范’要求,力争到2022年,形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所必备的产业形态、创新形态和开放形态,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 “疫”路走来,见到你们真好! 《央视新闻》直播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开学复课第一天
5·11,这组普通的数字,此时,在千万家长、孩子和老师的心里却变得格外特殊,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兴奋、值得纪念的日期,分别多...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