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老城区既有住区改造研究

合肥日报 2020-05-10 06:20 大字

安徽建筑大学 季文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既有住区与建筑加速老化,其使用功能及环境品质严重滞后于时代需求。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建筑节能。”2017年12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厦门召开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座谈会,强调坚持问题导向,顺应群众期盼,先民生后提升,明确近远期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和内容。

“老旧住区改造”已成为谋求城市发展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关键词,如何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社区活力再生的双赢,将成为社会焦点与实践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我国老旧住区更新改造的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老旧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中的核心内容,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的大量住区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目前对于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积极而有效的住区更新活动将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人居环境,助推城市发展。全国各大城市已针对自身特点开始了不同层面的既有住区更新改造,南京从早期的“9322”行动即“九整治、三规范、两集中、两提升”到最近启动的明城墙沿线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多方位推动小区居住环境改善。上海从去年开始部署实施《上海市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完善小区内部治理格局、解决老旧小区历史遗留问题。伴随着国内城市规划中多学科的介入及国外相关理念的借鉴,住区更新的视角逐渐开始关注住区的切实需求,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改造,针对老旧住区更新模式探讨不再拘泥于单一问题的解决,而是不断提倡多领域、多目标的改造方式。

二、老旧住区更新改造原则与策略

针对合肥老城区旧住区的现状,借鉴国内优秀实践案例和相关更新改造理论,结合合肥的地域文化特点,从公共空间、道路交通、景观环境、建筑特色、人文关怀五个层面探讨合肥老旧区改造策略。

在公共空间方面:首先整合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地将道路空间、宅间绿化、楼后空地、自主营建占用空间转化为街道空间、绿化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改善既有住区居住环境,实现既有住区空间利用最大化。其次,完善旧住区公共空间功能,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体现空间的多样性、共享性,充分提供休闲、活动空间,激发邻里交往,促进居住融合。

在道路交通方面:改造首先要重新梳理和划定道路骨架,形成小区级道路为主体、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为辅助的三级树状道路骨架。同时,打通断头路,增加道路连通性,促进老旧住区道路的微循环。其次,合理规划停车空间,根据小区道路等级,统一规划布置停车位;并且设置宅间停车,对住宅间用地布局重新划分;最后,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以选择结合住区出入口或临近商场等公共建筑为最佳,一方面减少对住区内空间资源的占用,另一方面也鼓励居民步行进入住区。

在景观环境方面:整治与完善绿地体系,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绿地系统并对宅间绿地进行整治,营造宅间交往空间。根据现状调查,对于现状质量较好的绿地予以保留。对于绿化覆盖率较低、绿地质量较差的绿地进行整治,对于被硬地或杂物侵占的绿地进行恢复。并且可以进行海绵社区改造,提升生态效益;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Low Impact Develoment,简称LID),将“渗、滞、蓄、排、净、用”的海绵城市理念引入社区层级,采用源头削减、终端传送、末端调蓄等手段,运用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透水铺装等绿色雨水设施,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旧住区综合品质。

在建筑风貌方面:城市的发展不应以城市文脉与传统文化的遗弃作为代价,反而应把尊重传统、保护地域性作为多元化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老旧住区改造中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恰当的住宅建筑立面改造设计可以提升住区整体形象,在改造设计中融入合肥地域性信息,是对于合肥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展示和传扬。

在人文关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老年人是老旧住区最主要的居民。首先要基于对老年人需求进行分析,策划满足这些需求的活动形式,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老旧小区进行一系列适老化改造。其次,加强社区文化认同,因为精神文化营造有利于增进社区居民参与感,通过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活动,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主人翁意识。最后,可以通过居民培训的形式来培养居民的自治意识,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建设管理中。

新闻推荐

合肥社区历史文化微改造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李哲目前合肥城市空间发展已经从增量扩展期向存量发展期进行转变,对城市体系进行功能更新和改造是提...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