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0 44个人的83天守护 合肥首个新冠肺炎密接者集中医学观察点迎来清零

江淮晨报 2020-05-06 07:17 大字

工作人员合影。

隔离点内。

“周主任,到这边来啊!”一名同事穿过捧着花的人群,朝着周明俊招手。在观察点的侧门阶梯上,一群人依次站着,有人咧着嘴笑,有人依偎着同伴悄悄抹去眼泪。

“来,大家准备好,我喊1、2、3,你们喊茄子。”阶梯下的摄影师朝着人群喊着。“1、2、3!”“茄子!”

4月30日上午,合肥市首个新冠肺炎密切接触人员集中医学观察点——包河区密接人员集中医学观察点门口,44名观察点工作人员脱去了隔离服,聚在一起合影。这是他们并肩作战83天后的首张合照。就在4月29日,这里迎来了新冠肺炎密切接触人员首度清零。合影后,他们各自回家,和家人度过久违的假期。从2月5日连夜启用观察点、2月7日第一人入住,到4月30日人数为0,从1到0,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更是44个人83天不分昼夜的坚守结果。

2月5日

包河区启动首个密接人员医学集中观察点

2月7日

首位密接人员入住

2月8日

驻点保障工作组完成组建并明确分工和职责

2月10日

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密接人员被确诊

2月12日

首批密接人员解除隔离

2月20日

观察点迎来密接人员数量最高峰

4月29日

观察点迎来密接人员首度清零

4月30日

观察点步入常态化管理阶段

A

紧急启动观察点偌大会议室只有一张白板

“你看我,还有肌肉!”记者见到周明俊时,他正在排着合影的队形,透过黑色的短袖,他和身边的同事打趣着自己身上的腹肌。站在他前面的姑娘正在抹着眼泪,听到他的话后破涕为笑。只要围在周明俊身边,似乎没有人是不开心的,今年50岁的周明俊说起话来声音清朗,行动起来迅速果断,“周主任是我们的主心骨。”在观察点里负责消杀的黄涛对记者说道。

周明俊是包河区常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疫情暴发后,他一直在社区进行疫情防控工作。每天,他都要随访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以下简称“密接者”),观察、记录他们的身体状况。2月8日,周明俊正开着车,准备赶往下一户自我隔离的密接者家中,一通电话打来,改变了他之后两个多月的生活轨迹。

“周明俊,现任命你为包河区密接者观察点副组长,请下午4点到达观察点,全面对接观察点工作。”接完电话,周明俊来不及多想,便立即告诉了爱人,简单打包了几件衣服,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了观察点。“当时内心很淡定,想着反正都是和疫情打交道,在哪干都是干。”

由于观察点启动紧急,此时的观察点内,除了密接者的入住房间已安排齐全,其他工作几乎都是从零起步,偌大的会议室中,除了一张写字的白板,空空荡荡。怎么接待密接者、发现确诊病例如何应急处置、如何布置观察点的风险区和安全区……一切工作流程和方案都未确定。为了尽快制定密接者接待和隔离等应急方案,周明俊和队员们连续三个晚上加班到深夜,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终于,一套精细、完整、可操作的观察点工作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被梳理完毕。如今,走进观察点会议室,记者看到整整一面墙上都贴满了制度预案、分工职责,并详细地记录着每间房的布局和居住情况。

B

物资不够塑料袋来凑把最大风险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方案中规定,一名密接者在到达观察点后,需要走特定的通道进入观察点内部,在入口登记信息、领取生活物资和房卡后,就要住进指定房间,待满14天观察期。在此期间,任何密接者不能踏出房门半步,每日的食物、快递和生活垃圾由观察点的消杀人员负责在房门口运送。走进观察点内,记者发现整个观察点被改造为“三区二通道”,4~6层作为密接者隔离观察区域,走廊里充斥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地上铺满了一层尼龙布,每个房门前,都有一张圆形矮桌,这是用来每日分放生活物资的。3层作为工作人员休息和办公的区域,一层正门作为密接者专用通道,侧门作为工作人员通道,中间由隔板分成两个独立区域。

在观察点中的44名工作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的是医生、护士,有的是公务员、警察、司机……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特色和专长,这44名工作人员被分为健康观察组、疾控消杀组、心理咨询组和密接人员接运组等。在2月中上旬物资极为紧缺的时候,观察点的工作人员们用塑料袋和胶鞋作为防护;本来由三个人完成的消杀工作,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就能够节省下两套隔离服……负责消杀的黄涛回忆起那段时光,觉得自己每天都像被裹在保鲜膜里,“穿着隔离服上楼消杀、运送物资,一次就要近两个小时。整个隔离服紧紧贴在身上,汗水就往下流,又闷又热又痒。”

但比起消杀组成员体力上的劳累,密接人员接运组的成员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因为组员负责接待密接者,需要直面接触密接者,而这个密接人员接运组里,只有周明俊一个人,这是他在第一天接手工作时就做出的决定。“我一个人负责所有密接者的接待,可以把其他工作人员的风险降到最低。”周明俊说。

C

日日问候 耐心对待把手机号、微信号交给每位密接者

茫然、恐惧、崩溃,每一天,观察点内都充斥着情绪的释放和撕裂;指导、安抚、尊重,每一刻,观察点内都流动着真心的释然和期待。83天,197名密接者来往留去,在这里,他们消释了不安和惶恐,记住了感动和温暖。

“医生,我求求你,让我去医院照顾女儿吧!”2月初,一对从武汉来的母子住进了观察点,女子还没进门,情绪就很崩溃,一见到观察点的工作人员,女子便跪在地上,嚎哭不止。周明俊和同事上前安抚女子,询问情况,才得知原来女子一家四口连夜从武汉出来,想到合肥来投奔亲戚,不料丈夫和女儿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住进了医院,女子和儿子被送到了观察点。

面对跪在地上的女子,周明俊和同事扶起了她,“你的儿子这么小,你去医院了,他怎么办?”周明俊和同事反复地劝说女子,通过社区联系到了医院,向医院说明情况。医院在结合实际情况后,安排了护士单独照顾女孩。之后,周明俊和同事每天都上门问候女子:“吃、住都还习惯吗?”“我们问了医院,你的丈夫、女儿都恢复得不错。”渐渐地,女子打消了顾虑,带着儿子安心住在观察点,接受隔离。解除隔离后,女子一家四口回到了武汉,临走的那天,女子给周明俊发了一条微信,上面写着:“谢谢你们!”

“每一位住进观察点的密接者,他们前三天的精神状态最紧张,住到一周左右,他们会开始变得不耐烦。”周明俊告诉记者,由于密接者对疫情很恐惧,再加上每天都被封闭在房间内,多数密接者的心理状态较差。为了安抚密接者,每天在上门测量体温的半小时前,工作人员都会挨个打电话询问大家睡得怎么样、心情如何、有没有不适的地方、方不方便在早上接受随访。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和微信号写在了密接者人手一份的“温馨提示”上,以便大家有事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他。

到了3月,观察点接待的密接者开始以从境外返回的人员为主。在最忙碌的一天里,观察点的工作人员连续接待了20多名海外留学生,直到深夜12点,才把密接者安排完毕。3月29日晚上11点左右,周明俊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刚回到房间准备休息,突然接到密接者的一通电话,对方正在倒时差,忙着上国外的网课,突然房间断了电。周明俊立马叫上同事一起,穿上隔离服,赶到密接者房间查看电路。试电、拉闸、清理接线盒……就这样折腾到了凌晨两点多。

83天的守护里,周明俊最为紧张的时刻,是转移唯一一位确诊的密接者。在该密接者入住的第二天,采样的结果就出来了。看到“阳性”的那一刻,周明俊屏住了呼吸,作为接待过该确诊病例的人,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必须快速转移,降低风险!”电话通知、进门防护、协助收拾、疏通通道、送上120急救车,一气呵成,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

D

舍不得扔掉的外卖订单备注着战疫日子里温暖的回馈

在观察点的会议室里,记者发现会议桌上有个袋子,里面整齐地装满了一叠外卖订单,周明俊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密接者们给予他们的温暖。记者随便抽出一张,看到上面备注着:“致医学观察组的工作人员们,谢谢这段时间来大家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们辛苦了!”还有订单上备注:“感谢全体工作人员的付出与守护!中国加油!希望你们也能享受一个甜甜的下午茶!”原来,这些都是密接者隔离期间给驻点工作人员点的外卖,有水果、奶茶、甜点、坚果……后勤组的王婧婷说,他们经常收到这些特殊的外卖,每次收到外卖,他们就把工作人员叫到一起,分享着这些“甜蜜”的时光。在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白衣天使 美好身影 坚韧敬业 情暖人心。”周明俊指着那面锦旗,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他说这是不久前,一名解除隔离的留学生特地送来的。

83天的守护,合肥市首个新冠肺炎密切接触人员医学集中观察点——包河区密接人员集中医学观察点始终保持着零纠纷、零事故和零投诉,终于,他们迎来了零密接者的结果。观察点的首度清零,意味着包河区开始进入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阶段,密接人员集中医学观察场所暂不撤点,所有驻点工作人员利用窗口期进行轮休待命,开展自我隔离观察。

4月30日一早,观察点里的工作人员就开始陆续收拾行李,他们期待着合影,期待着和家人团聚。周明俊也一样期待着,他想到了正在上高三的女儿,和他一样,有些执着。女儿告诉他,自己也想当一名医生,他跟女儿说着医生的苦和累,没想到却更加坚定了女儿的决心。疫情期间,他和女儿约在了家门口的广场上见面,俩人距离两米,女儿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别担心,好好抗疫。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李福凯/摄 通讯员 许畅

新闻推荐

合肥市网吧等文旅场所将有序复工复业

星报讯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从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