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师回忆录

合肥晚报 2020-04-27 00:36 大字

心形池畔书声琅琅,艺术楼琴声飞扬,勤学苦练奋发向上,培养花朵是我们的理想,啊,合肥师范,啊,园丁的摇篮……每当看到这熟悉的校歌,不禁就会想到母校的老师和同学,思绪又回到那二十年前的师范校园。

中师生活

合肥师范学校位于金寨路廻龙桥附近,周边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六层高的科技楼,楼前是一片心形池,假山、棕榈点缀其间,水池旁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是著名书法家刘子善题写的“师之范”三个大字。微风中,白色的石碑苍劲凝重,清清的水面波光潋滟,荡涤着学子们的情志。

中师生学习强调的是“一专多能”,是培养“万金油”一样的全科小学教师。读、写、听、说、算、书、弹、唱、画、舞十项基本功每学期都要考核,每项考核必须合格才能毕业。

书法老师是已故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汪友农。汪老师教我们间架结构,教我们拿笔运笔,上他老人家的课根本不会无聊,大家都很期待,因为每次都能听到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他说有很多领导干部向他求教,一位县级领导还将书法作品寄给他,打开一看,惨不忍睹,字写得那么丑怎么还好意思拿出来呢?说到激动处,就把寄给他的作品拿出来现场展示给我们看。

教我们教师口语的是晋春老师,我初中的时候当过学校的播音员,普通话有一定的基础,普师一年级又加入了学校广播站,对于这门课的学习特别有兴趣,特别卖力。清晨跑完步就到银河公园或者省教育厅大楼南边的草坪那里练习呼吸、发音和朗读,进步很快,晋老师在课堂上也就喜欢点名让我回答问题,那时候老师喜欢点你的名就是一种荣耀。

教我们美术的是刘小秧老师。我当时选修的就是美术,一到选修课就背着画夹、拎着水桶往艺术楼的画室跑。刘老师经常利用选修课时间带我们去观看一些高水平的画展,长江路上的安徽画廊、逍遥津湖畔的久留米中日友好美术馆都曾留下我们的身影。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简笔画、美术字、素描、水彩和水粉,为我们日后从教奠定了基本素质。

我们中师生很多都是那时第一次真正接触音乐、书法、美术、舞蹈等学科,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就在那时萌芽并得以迅速发展,那时的校园也有明星,但不是学霸,而是那些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各类人才。如果说那三年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我们成长的黄金时代,那是一点不为过的。

毕业分配

1999年,才十八九岁,稚气未脱的我们结束三年的中师生活,除个别同学自愿升入大专班学习外,其余都被分配到各个小学任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乡村小学。

当我拿着派遣证来到大兴镇政府文教办报到时,主任拿出一张纸,叫我写下一个五年之内不准离开工作岗位的承诺,然后才给我分配工作。就这样,我正式走上了三尺讲台。

我的同桌被分配到一个离家很远的村小。学校不通自来水,他每天自己挑水,每周骑车回家一趟,买买菜和生活用品。有一年,他请我到他们学校帮忙写宣传标语,我乘坐公交车先到达镇里的一个车站,然后和他坐着摩的一路颠簸奔向学校。写完标语,我们坐在教室里休息,忽然看到一只不知何时飞入的小鸟,找不到来路的它一次又一次地冲向玻璃窗,“咚咚”的碰撞声不绝于耳,他说:“有时,我觉得自己就像这只小鸟,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如今,那个学校早已撤并而不复存在,他几经分流后任职于某名校集团分校,终于不用再为吃饭喝水来回奔波了。

纸短情长

2002年,母校和原合肥联合大学、原合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合肥学院,位于金寨路上的老校区也易名为合肥市教育考试院。顿时,我们这些毕业生就像失去母亲的孩子,我们知道,中师生就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现在,每次路过老校区,我都会在银河公园、西山景区驻足凝视一番;走到学校大门那里,只要报出自己是中师毕业生,保安都会开门让我进去,并询问我是哪一届的;在宿舍区那里,还能见到当年的宿管阿姨,回忆起往事来滔滔不绝,能聊半天……

□吴雨发

新闻推荐

骆岗社区开展低保自查互查

星报讯为有效推进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增强低保工作的透明度,近日,由合肥市包河区民政局带领各街镇组成的城乡低保互查组,采取...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