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关于“淮二小”的记忆

合肥晚报 2020-04-23 00:57 大字

○1963年夏,考取大学后,作者带着家里弟妹及表弟堂妹在母校“合肥市淮河路第二小学”小操场上留影纪念

○1997年6月13日 作者在“淮二小”旧址、后来的百大乐普生商厦前留影纪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合肥航拍图,图中红色箭头处为淮二小。绿色线条处为西鼓楼巷(资料图)

合肥于1905年才开始有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堂,那年正是清朝科举制度废除的年代,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合肥同时创办了三所新式学校,即官立城东两等小学堂、官立城西两等小学堂、私立育才初等小学堂。其中官立城东两等小学堂,简称“城东小学”,即为“淮二小”的前身。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合肥市原市委书记李广涛即毕业于“城东小学”。

1912年合肥废庐州府,改称合肥县。各小学堂亦全部改称为小学校,城东小学改称为 “合肥市第一完全小学”,简称“第一完小”。校址在当年的子胥台上,即今江淮大戏院西侧。1927年受军阀混战影响学校停课,直至1929年春才逐渐恢复。1932年,为纪念三位合肥籍辛亥革命烈士范鸿仙、吴旸谷、倪映典,合肥县政府将县立“第一完小”更名为“鸿仙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合肥沦陷后,鸿仙小学被迫停课,校址成为伪合肥县商会。抗战胜利后小学才重新恢复上课。

合肥解放后,鸿仙小学更名为“文昌宫小学”。 1950年,合肥市政府对小学名称进行统一调整,“文昌宫小学”更名为 “合肥市第二小学”,简称“二小”。 1955年,文昌宫街和东大街一样,再次扩建,合并定名为淮河路,“二小”也从子胥台处搬迁至街对面东侧,填平的金斗河遗址上盖起的新学校,再次更名为 “合肥市淮河路第二小学”,之后校名一直没变动。

1983年,合肥开始全面旧城改造,1984年 “淮二小”停办,人员分流。1987年,在旧城改造中校址拆除,之后建成了现今的绿都商城。“淮二小”从1905年学校创办,到1984年停办经历了八十年风雨。我有幸在1950年9月至1957年7月,在“淮二小”学习了七年,分别在学校对面的分校部、子胥台本校及“淮二小”本部三处校址都上过学,也亲身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及变迁。现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儿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特选择几件小事记叙如下:

参加市欢庆大会演出

1949年1月合肥解放后,2月市军管会即接管了合肥地区的文教工作,对全市中小学进行了整顿。我是1950年9月入学的,学校每年级为2个班,每班四五十人。有一年我们准备参加市六一儿童节欢庆大会,老师编排了抗美援朝主题的歌舞,大家穿着统一的白色衬衫和蓝色背带短裤,女同学是背带裙裤。在演出时,最后一个情节是全体同学围成圆圈,我拿着一根绳子,将一位戴着大灰狼面具的高年级同学脖子套上,然后牵着绳子领着队伍绕场行走。我们的节目内容鲜明,表演天真,服装统一,在六一儿童节欢庆大会上很是醒目,受到了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大会组织者的表扬。

校本部经历大地震

1953年9月,我读三年级,到了位于子胥台的淮二小校本部上学。

子胥台是文昌宫街北面一座东西向的长形小山丘,从文昌宫街进校,分两个层次,一是半山平台,一是山顶平台。半山平台是东西向长形大四合院,是学校建筑的主要地区。山顶平台是一个更大点的操场,这里是学校的活动区。

1954年6月17日上午10时许,合肥发生了5.2级大地震。当时我们正在教室内上课。教室内南北向排着的课桌椅和学生一下全部向南倾斜滑动,随后又向北滑动,人也左右摇摆,这样来回几次,时间大约十秒。在震动的间歇,我们都快步跑出了教室。这时还能听见北边办公楼二楼会议室板凳桌椅的“咚咚”声响,声音由大变小,慢慢平静下来。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小操场上议论纷纷,大家作了不少猜想,一个天真的解释是,一棵大树倒下,砸到了地球上,引起了大地震。当然这是震后的笑话。真实的效果是,当天我们可以提前放学回家了。

在此前后,学校东侧的老文昌宫旧址上正在建设江淮大戏院。位于大戏院对面的金斗河填平的遗址上,一座新的小学校园也在建设中。1955年,我们学校从子胥台搬到新校园,原址让给了开始新建的市政府大楼。1956年,市政府大楼建成。街对面的分校部也撤销,后来成为老市府广场的一部分。

在“淮二小”我拿到了两张毕业证书

我的四年级期末及五、六年级,均是在新校区“合肥市淮河路第二小学”度过。

“淮二小”也是东西向长形的四合院建筑群,大门朝西开(对着老市府广场),先是一个小操场,北边有几个乒乓球台和双杠等,往东是一座南北走向二层小楼,楼上是老师们的办公室,楼下是教室,再往东连着小楼的是南北对应,东西走向的二排平房,一二十间都是教室,最东边一排是学校的储物室和厕所,中间也是一个操场,我们称之为“大操场”。有独木桥、单杠等体育设施。以前上小学的学生都住在学校附近,课后也就把学校当成玩耍的好场所,寒暑假放假就泡在学校里,玩双杠、打乒乓球、走独木桥,玩得不亦乐乎。

我在“淮二小”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获得了两张毕业证书。一张是四年级期末考试合格后,颁发了“初小文化”毕业证书,第二张是1957年6月六年级毕业后,又颁发了“高小文化”毕业证书。全体两个班的毕业生和老师在大操场上站成几排,合影了一张大的毕业照。

在一所小学上学,能拿到两张毕业证书,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更是如今的学生们无法想象的事了。

身处市中心的“淮二小”虽然条件有限,但学校仍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内容。记得大操场东边的“独木桥”,同学们下课后争相从两边走上去,相互握手,看谁最先把对方拉下,站在桥上的胜利者,得意洋洋。后来,学校又在西边小操场上安装了几套水泥做的乒乓球台,一时兴起了乒乓球热。学校还时常安排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我就被选派到市少年宫科技组,每个星期天去参加半天活动,在校内也参加了手工制作木质小滑翔机等。有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去解放电影院,看5分钱一张票价的电影等。

我住家大院在“淮二小”的南边,与学校就隔着一条西鼓楼巷,比我小的家里面及大院里家族中的弟妹们,都是在“淮二小”上学毕业的,这里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母校。虽然母校早已淹没在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但往事并不如烟,每当路过绿都商城,我都会浮想联翩,当年老师的音容笑貌、同学们活泼烂漫的身影以及那愉快的学习生活,都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在淮二小上学的美好回忆,伴随我的一生。

□童兴杰 童兴锋

新闻推荐

2019年度第一批包河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兑现情况的公示

根据《关于印发包河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包政〔2018〕89号)、《关于印发〈包河区促...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